詩“野客吟殘半夜燈”,這是沉迷詩歌啊。
唐朝李遠的詩“長夏惟消一局棋”,這是沉迷棋局啊。
古有《普賢警衆偈》明确的訓誡說:“是日已過,命亦随減,如少水魚,斯有何樂,當勤精進,如救頭然。
”現在的出家人,貪杯喝酒的固然較少,而前後三件事遊玩、吟詩、下棋可能就難免不貪着了。
将大好時光不知不覺就忽然空虛度過,豈不是太可惜了嗎?
四○、時光不可空過(二)
以前的大德開示衆生說:“你們出家,還沒有站得穩定得住,就忽然三四十年過去了。
”我們聽到這樣真正誠懇痛切的話,應當心中戰抖而毛發直豎的。
其中有将青春年華,都忙忙碌碌地去做世間有為法的事業;或者奔南走北,自稱是參訪名山;或者裝修寺院,塑造佛像,說是為了興起崇敬三寶的風氣;或者聚衆創建會所,号稱弘揚佛法,勸化世人;這些雖然是名相上的作為但也都是好事,不像前面提到過的貪玩貪杯等等行為可比,但還是空過一生啊。
有朝一日猛然醒悟到以前的所作所為都不對了,才忽然發現自己已經是老态龍鐘,衰朽不堪,後悔來不及了啊!所以說“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
唉呀!更還有終身安然不覺而不傷悲的呢!
四一、蔬食上賓
一位貴族人士年紀大而官位高,有上等佳賓來訪,主人留客吃飯,客人以為會有豐盛的食物款待,結果是粗米飯及菜羹一盆而已,沒有多餘的食物,客人大為歎服。
當今富貴人家招待客人,烹煮煎炸山珍海味等種種衆生肉,大錯啊。
有人刁難說:“《易經》上說‘大烹以養聖賢’的話,什麼意思?”噫!怎麼就沒聽說“二簋可用飨”可以簡單的話,也是《易經》上明确說過的啊,而僧家雖不宰殺動物,素食太多,也是不合适的。
又有人刁難說:“《盂蘭盆經》有‘世上所有甘美食物,以供養賢聖僧’的意思,怎麼解釋呢?”噫!難道沒聽說貧窮老婦人用殘剩米汁供養辟支佛而感得生天的福報,也是佛經上明确說過的啊。
所以在于心誠不在于食物多少啊。
四二、李卓吾(一)
有人問:“明朝思想家李卓吾放棄榮華削發為僧,他的著作流傳海内外,您以為他是什麼樣的人?”我回答說:“卓吾有超撥放逸的才華,豪邁雄壯的氣概,我敬重他。
但敬重在這一點上,可惜也在這一點上。
”一個人具有這樣的才氣,而不以佛的話為标準、佛法為憑據、高尚的道德為保護、謙虛謹慎來對待,卻喜歡而且非要發一些驚世駭俗的言論以爽快自己,我試舉一二例就知道了。
卓吾認為世界、人和物都是從陰陽開始的,而認為“太極生陰陽”是妄語,可是根據《易經》所說;“有天地然後有萬物。
”而認為天陰地陽、男陰女陽是最初的本源,沒有比陰陽更早的,卻不知《易經》有“太極生兩儀”這樣的話。
同樣都是孔夫子的《易經》所說的,而卓吾卻認為一個是正确的,另一個是妄語,為什麼呢?卓吾甚至認為秦始皇的暴虐是第一君子;五代的馮道沒有原則是大豪傑;戰國的荊轲、聶政遭到殺身是最死得其所;而被古人稱做賢人君子的,卓吾卻反而往往故意找他們的瑕疵,甚至當作玩笑戲說;所以也就同樣認為元朝戲劇《琵琶記》、《荊钗記》中的堅守道義堅持節操是勉強做出來的;而《西廂記》、《拜月亭》中的偷情私下結為夫婦卻是順應天性的人之常情。
噫!《大學》說:“喜歡别人都厭惡的東西,厭惡别人都喜歡的東西,早晚必有災禍落到自己身上。
”這話就是指卓吾這樣的人啊,太可惜啦!
四三、李卓吾(二)
有人說:“您是以成敗論人物嗎?”我說:“不是啊,孔夫子預料到他的學生子路不得善終,不是認為子路不賢能啊,不是不關愛子路,行行都超過别人,自有取死的方法啊。
”卓吾有子路的勇氣,又不持素食而殺生,不隐居山林而喜歡在塵俗鬧市中來往,不靜下心來修學佛法而熱衷論著佛教以外的書,他如果能得善終歸葬故裡,我認為肯定是很僥幸的了。
當然,他所遺留下來的規矩,對徒衆的教誨,都是要苦行清修,多在室内少出門,做為僧人應當效法啊。
蘇東坡對秦朝末年項羽的參謀的範增有譏諷的評論,但還是贊許他為人傑,我對卓吾的評價也是如此。
四四、中庸性道教義
宋代大慧妙喜禅師以《中庸》的性、道、教,對應清靜法身、圓滿報身、千百億化身,貼切合體,可算是巧妙。
仔細琢磨一下,其實這是一時的方便比拟,不是萬世不變的定論啊,把這個太當真是不可以的,為什麼呢?人家是用仁、義、禮、智來說明“性”,哪有不清淨?但不是法身的纖毫微塵都不沾染的清淨啊;人家是用事物自然之理來說明“道”,哪有不圓滿?但不是報身的富有萬德莊嚴的圓滿啊;人家是用創制、立法、勸化民衆形成良好風尚為教義,難道沒有千百億妙用?但隻有一身的妙用,不是分身千百億的妙用啊;大同小異,不可以不細察明白了。
有人說“仁義禮智”,是孟子說的,《中庸》隻講天命而已。
我認為真正的誠懇是能夠盡顯本性的,再加上“寬裕溫柔,發強剛毅,齊莊中正,文理密察”十六字,不是仁義禮智是什麼?所以說孟子是孔子的孫子子思的學生了,不可不詳察啊。
四五、趙清獻
宋朝趙清獻公曾經自己說過“白天所做所為,夜晚必要向天焚香告白,不敢向天告白的事就不去做”,我以為這樣的人才是可以學道的。
後來在蔣山法泉禅師那裡學法成就,有“一聲霹靂頂門開,喚起從前自家底”之句,以如此精誠的心地領悟自己的真心,他得到開悟也不是偶然的了。
如果是身體雖然歸入佛門了,心不是真的修道,那就隻是遊戲法門而已。
四六、經債
浙江烏鎮的利濟寺,有師徒二個僧人,都被稱為嚴謹敦厚,請他們念經拜忏的人一天比一天多,因而有點富裕,但很吝啬,自己不享用,也不去布施。
後來得了疾病,家族的人接回去治療,不久就去世了,平生的積蓄全部歸家族的人所有。
十年後,出現在親人的夢中說:“念經拜忏沒有做完,陰府追查的很急,苦不堪言,人世間傳說的,生前經忏有錯,死後在地獄補經堂的閃電光中認讀文字補嘗罪過,确實不虛啊!”我記錄下來,告誡有緣的人。
四七、淨土壽終
有人問:“《佛說無量壽經》中四十八願的第二願說道:‘國中天人壽終,更無生三惡道者。
’就是說西方淨土有生有死,隻是不堕落罷了。
那‘生彼國者皆無量壽’怎麼講?”我說:“後面不是說了嗎?佛國中天人的壽命都是無量的,除了本人的願力,願出佛國到娑婆世界度衆生的人。
《淨土十疑論》也說,生到西方淨土已經得到無生忍了,還來我們這個世界救度苦難衆生,則是悲願行化,不是我們世界的生死可比的。
”
四八、龍舒往生
有人問:“宋朝居士王龍舒臨終站立逝世,他往生的祥瑞,是如此的明顯。
而他會集的《大彌陀經》,難免有抄前面摘後面,抄後面摘前面,這是第一個過失啊。
再有明朝宋景濂認為王龍舒居士對于《金剛經》不用南朝昭明太子分的三十二品,不多評論了,也不依天親菩薩、無著菩薩所定的八十偈,而另外分品,這是第二個過失啊。
似乎從《觀無量壽經》的‘讀誦大乘’來看,與往生正因不符,卻怎麼會站立逝世呢?”我答:“這雖然有過失,但他平日念佛求往生非常真切,非常誠懇,自利利他,功德不小,所以小的錯誤不足以抵銷掉他的大善,而且還有帶業往生的,何必懷疑王龍舒呢?”可能他的品位不能到上上品,那就不清楚了。
四九、直受菩薩戒
我在編著《菩薩戒疏發隐》時,說到必先受五戒、十戒、二百五十戒,然後受菩薩十重戒、四十八輕戒,有講師憤憤不平說:“為什麼不教人直接受菩薩戒,而繞這麼大彎子,佛預言‘末法時期有魔王混入我的法而破壞我的法’,就是現在的人了。
”我不回應。
後來講師去世,他的徒弟整理他以前的語錄,想要召集僧人、官員、居士等等,開辯論大會,我也不回應。
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