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竹窗三笔

首頁
    代智者大師,經文裡既不是智者大師、又不是隋代灌頂章安大師、唐代荊溪湛然大師等諸位先賢所記,不可信啊。

    而且智者大師自有《摩诃止觀》、《童蒙止觀》等大小止觀的正式著作,末尾處略微提到治病的方法,與《禅門口訣》相似,是為健身用的小技法,不是學佛的大道啊。

    所以高高的突出口訣,而且借重智者大師的名義,有些道士就根據口訣印證自己的修法,說道:“這是大師親口密傳的秘訣呢。

    ”而見識淺的人就以為佛法都在這裡了,那害處就太大了,豈知禅門本來沒有口訣的說法啊,不得不辯析這件事。

     六○、禅門口訣(二) 有人問“禅門真的沒有口訣嗎?”我說:“佛法正大光明,一人演講開示,而百千萬億人天衆生都共同聽到了,有什麼口訣呢?”說是沒有,又有點口訣呢,一句兩句,語言簡練而含義精深的,這就是口訣;長篇大論,牽枝節而扯藤蔓,不是口訣啊。

    所以“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這樣的話,是《金剛經》的口訣了;“惟一乘法,無二無三”這樣的話,是《法華經》的口訣了;“成就慧身,不由他悟”這樣的話,是《華嚴經》的口訣了;“執持名号,一心不亂”這樣的話,是《阿彌陀經》的口訣了;“是心作佛,是心是佛”這樣的話,是《觀無量壽經》的口訣了。

    不信這樣的口訣,而信其他口訣,等于是舍棄美玉而緊握石頭啊。

     六一、念佛不見悟人 有人問“參禅開悟的人都有記錄在冊,念佛開悟的人怎麼寥寥無幾沒聽說過呢?”噫!有的是啊,是你沒見到呢。

    而且參禅人領悟佛理之後,最終也不會張揚并自鳴得意的。

    機緣到了,龍天護法自然推出住持一方,然後聲威大振一時,美名流傳後世。

    唐代曹溪六祖慧能大師佩帶上了黃梅五祖弘忍大師傳下的心印,如果不是因失言參與了風動幡動的争論,也就是一個幫獵人守獵網的網夫而已;宋代九頂清素禅師受慈明楚圓禅師的密記不許為人師表,如果不是偶然遇到兜率從悅禅師吃荔枝,也不過是叢林寺院中清閑老漢而已,你從哪裡能知道他們?何況實心念佛的人,志在出離娑婆世界,精進求往生淨土,念念迫切如同救滅頭上燃起的火,就是悟到了本性中的彌陀,徹明了唯心的極樂淨土,若是終身隐居不出,你又怎麼能知道呢?凡是上上品往生的人,都是得悟的人啊,《往生傳》不可不讀。

     六二、為僧宜孝父母 有的僧人不孝敬父母,我深深責備他們,有人說:“既然已經出家辭别親人割斷恩愛,責怪他們反而讓他們起恩愛心了。

    ”我說:“這是哪裡話啊?‘大孝釋迦尊,累劫報親恩,積因成正覺。

    ’而《梵網經》說:‘戒雖萬行,以孝為宗。

    ’《觀無量壽經》說:‘孝養父母,淨業正因。

    ’古人有出家後還建堂奉養母親的如隋代五祖弘忍大師,有出家後還擔着母親乞讨的如唐末同安道丕禅師,并沒有被恩愛拖累啊。

    卻怎麼在辭别親人割斷恩愛後,又大力結交施主,得到供養饋贈不斷,收養弟子,恩愛超過親骨肉,是沒有親情而勝過有親情,出離一恩愛又進入另一恩愛啊,怎麼會這樣颠倒呢?況且自己受到十方的供養,吃飽穿暖居住安穩,而坐視父母饑寒交迫孤苦伶仃不管,你忍心這樣嗎?” 六三、雷霆 宋朝蘇東坡的父親蘇明允說:“背叛父母,亵渎神明,會遭雷霆擊打。

    ”雷霆固然不能打盡這種人,但也說不準呢,明允的這個話,是要讓做惡的人有所畏懼,但雷霆擊打有漏網的也很多了,終究不能讓人畏懼啊。

    不過為惡受報,也是有很多途徑的,有生惡病而死的,有觸犯刑法而死的,有遭遇虎狼而死的,有溺水而死的,有火燒而死的,有死于刀斧的,有死于毒藥的,有死于牆倒石頭壓的,其中有任意一種果報,就像孟子說“殺人用棒或用刀”是一樣的了,哪裡是非要遭到雷霆擊打呢?何況還有現在這一生就受報的,有來生受報的,有身在陽世就受報的,有魂在陰間受報的,不要說沒有被雷霆擊打,就認為是漏網了。

     六四、真友 元代中峰明本大師警策說“參禅必待尋師友,敢保工夫一世休。

    ”又說:“縱繞達摩與釋迦,拟親早已成窠臼。

    ”這真是醍醐灌頂的妙言啊,但不能給下等根性的人聽到,否則執着這句話而自己專用,不再知道尋取師友的益處,就反而成了毒藥了。

    尋取師友不難,得到真正的師友才是難,為飲食财物而相互交往是惡友,能善意相勸惡事相規是好友啊。

    開導我真正修行的道路,啟示我最上乘的佛法,是我的指路明燈,是我的清淨法眼,能做我的導師,能做我的醫王,才是真正的善知識真正的友人啊,不可以有一天遠離他們哪。

     六五、學貴專精 古人為了學業,有漢朝思想家董仲舒三年不偷看窗外園子的例子,有東漢經學家鄭康成閉門不出的例子,有宋朝學者胡安定得到家中的信,見信封上有平安二字,就扔到水裡不打開看了的例子,他們幾乎專一精進到不再管别的事了。

    而做為僧人是學出世間法的,反倒是以世間的俗事擾亂自己的心啊,我們看到那些例子,應當慚愧流汗心中警惕啊。

     六六、傳燈 《景德傳燈錄》所記載的那些祖師,如達摩初祖到六祖慧能的六代相承、六祖之後分為五宗的五燈分焰等各位大前輩,都是天下古今第一流人物。

    南宋詩人劉後村的所謂“始知周孔外,别自有英豪”這樣的話,豈是随便說得出來的嗎?而今天的人或者對佛法一知半見,或者身心有一點輕樂安穩,便自以為大徹大悟,再遇上沒有法眼的長老用冬瓜印亂給印證,一盲引衆盲,不但沒有益處而且隻有害處,可太悲哀了啊。

     六七、劉公真菩薩人 東漢的劉寬,他做官治理郡縣時,對有過失的人是用蒲草做的鞭懲罰;他的夫人想試試他的脾氣,讓丫環端菜湯去故意弄髒他的官服,劉公隻是說“燙到你的手了嗎”,始終不發怒,所以憑這兩件事,可以知道他是真菩薩人,是别人不能達到的境界。

    而今治理百姓的官員,用格外嚴的刑罰,還不能解決案件,而蒲草做的鞭這樣輕的刑罰就讓百姓自己教化了,不是大威神力怎麼能做得到?而今主人對待下人,稍不如意,就加大刑罰,弄髒了官服,不責怪反而安撫,不是大慈悲力怎麼能做得到?臨上朝堂的緊張時刻,還是從容地換衣服,心不動搖,不是大禅定力怎麼能做得到?火宅一樣的人世間有這樣的操守,這樣的器量,勝過出家人在蒲團上打坐三十年的工夫啊,我們看到這樣的事迹,能不慚愧嗎?能不努力嗎? 六八、續原教論 本朝初期的官員翰林待诏沈士榮居士創作《續原教論》,其中詳細品評名儒學佛的“名儒好佛解”一篇,全面列舉了唐朝宋朝的諸位君子,如白居易、蘇東坡、以及裴休、楊大年等名家,他們的禅學深淺,這一篇評論最為精準。

    書中語言說:“斐休、楊大年諸公,不能說沒有一點開悟,但他們怎麼樣保養受持這個開悟就不知道了,豈有人身處在名利場中,又不是有果位的菩薩,而能沒有細微的煩惱不斷生滅流動嗎?”把法門當遊戲的人自然不用說了,我們身為出家人,要靜下來想想看。

     六九、三賢女 女衆在佛道上被稱為賢者,我見過三個人了。

    一位是姓嚴的出家比丘尼,清修苦行,終身不去登富貴人家的門;一位是姓趙的在家女居士,手寫《華嚴經》八十一卷;一位是姓朱的在家女居士,為勸丈夫停止打漁的行當,投身水中。

    末法時期的僧尼,大多數喜歡遊串大戶人家,能夠苦行終身的,有誰能像姓嚴的女尼那樣呢?為寫經書到處募捐,有可能忘了因果貪為己有,能夠憑自己的力量自己寫經,有誰能像姓趙的女居士那樣呢?為救衆生,不顧自己的生命,終于勸化她的丈夫,有誰能像姓朱的女居士那樣呢?我認為這三個女人,實際上是三個丈夫啊,三個大丈夫啊! 七○、施食師 瑜伽焰口施食儀,因佛弟子阿難而開啟,屬于大藏經的瑜伽部。

    焰口施食的廣泛興起是在唐代由印度人金剛智、斯裡蘭卡人廣大不空二位法師引領帶動的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