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竹窗二笔

首頁
    還有放生社,也是應該少不應該多,因為真正慈悲救護生靈的人,也是和在佛會中做法事的人一樣的。

    我以為各随自己眼睛所見的範圍,力所能及,買下來放生就是了。

    或者到了季節的末尾,或者到了年底,大家聚會一處,總結放生的情況,考查功德讨論業績,片刻就解散,不必奢侈費力大供齋飯,不要耽誤時光,就可以了,希望與同修共同遵守。

     四○、蓮社 世上有些無賴邪惡之徒,假冒佛的名義行騙,甚至聚衆結夥,最後發展到圖謀不軌。

    但他們的假冒,都是說“釋迦牟尼佛衰落了,該當彌勒佛來治理世間”,顯然不同于廬山慧遠大師的白蓮社啊。

    遠師勸他人舍棄娑婆世界而求往生西方極樂淨土,他的教理認為金銀錢财是污染心靈的髒物;認為官爵利祿是束縛身體的困苦道具;認為女色是砍伐性命的斧鋸;認為華衣美食、田園屋宅是堕落三界的陷井;隻願脫離人世而投胎九品蓮花,那是何等的令人羨慕向往。

    而那些假冒彌勒佛的人,正是以金銀、利祿、女色、衣食、田宅來誘惑愚癡的民衆,令人歡喜而願意跟從自己。

    所以真假結社如冰和炭一樣相反,不能不仔細辯别啊。

    不過念佛結社的人,也應該避開嫌疑、遠離禍患,就是我一向所說的人數應該少不應該多,是非常真切的話啊。

    我曾經寫有關于在家真實修行的文章勸導世人,大概意思是,凡是實修的人不必成群結隊;家中有安靜的房間,閉門念佛就可以了,不必供奉邪師;家中有父母,孝順念佛就可以了,不必常到外面聽講;家中有經書,依教念佛就可以了,不必隻是布施寺院;家中有貧窮困難的親戚鄰裡,救濟念佛就可以了。

    為什麼呢?因為務求實際的人是不會務求外在形式的啊,希望作為僧人,能夠把這些話普遍轉告各位居士。

     四一、心膽 古人說過:“膽要大而心要小。

    膽大的意思,就是敢于承當;心小的意思,就是慎重考慮。

    敢于承當,所以就像孟子說的‘就是有千萬人阻擋,我也一往無前’。

    慎重考慮,所以遇事小心謹慎,積極謀劃成功。

    ”這是正确的論點啊。

    至于僧人,那應該反過來才是,我認為心要大而膽要小。

    心大所以能包容十法界,擔負着萬千生靈的解脫,因此弘揚佛法普度衆生是沒有窮盡的;膽小所以比丘的三千威儀,八萬細行,嚴持不敢怠慢。

    如今初學的人稍有聰明敏捷,就敢輕視同輩,蔑視古人,藐視清規,鄙視淨土,膽是夠大的了。

    查看他的真實水平,不過是隻知道有自己,不知道有别人,隻知道保養愛惜他的短小肉身,不知道恢複廣大無邊的法界量,心也太小了。

    有人說:“黃檗希運禅師号稱粗行沙門,不是膽太大了嗎?”噫!不會畫虎的人,畫不成虎反而畫的像狗;你所謂的那種膽大的人,我恐怕他做不成粗行沙門反而是個無賴僧啊,所以能不謹慎嗎? 四二、太牢祀孔子 漢高祖劉邦路過山東,用等級最高的太牢牛祭祀孔子,史官記載并且贊美了劉邦這一舉動。

    贊美當然有兩種用意,一是因為劉邦是在殘暴的秦始皇焚書坑儒之後,而有這個舉動的;二是劉邦當然也是個不喜歡詩書而且毀謗羞辱讀書人的主子啊,而能有這個舉動,所以就要特别贊美劉邦做的事了。

    而根據孔子的道德修養,孔子就像上古帝王堯舜一樣賢明,他的德也與天地相配,超過了我們的父母,就是烹調天龍、炮制鳳凰、煮大象、烤鲸魚,也不足以報達他的恩德的萬分之一,何況一頭長得端正的專為祭祀的牛呢?但“東邊鄰居殺牛,不如西邊鄰居的簡單祭祀。

    ”是《易經》上的明訓啊,禮儀不與祭物相配,神也不接受,何況是聖人呢?所以舉出這個例子,其餘也就可知了。

    可惜從古到今,代代相傳很久,沒有辦法挽回啊。

     四三、儒佛交非 自古以來儒家非議佛家,佛家也非議儒家。

    我以為佛法最初來中國時,崇信佛法的人很多,儒家為了世間法的考慮,非議佛法也情有可原。

    儒家既然非議佛家,懷疑佛法的人也就多了,佛家為了出世間法的考慮,反過來非議儒家也是情有可原。

    但是當唐朝的傅奕、韓愈非議佛家之後,後人又仿效他們非議佛家,就過頭了。

    為什麼呢?因為既然已經有雲遮住了太陽,就不必再有煙霾去遮了。

    當宋代明教契嵩禅師、明代空谷景隆禅師非議儒家之後,後人又仿效他們非議儒家,也就過頭了。

    為什麼呢?因為既然太陽已經照破陰暗,就不必再有燈火去照了。

    從實際上講,其實儒家與佛家不是相互攻擊而是相互取長補短的,我試着大概說一說。

    凡是人做壞事,有的生前逃過了法律制裁;但害怕身後堕地獄,于是改惡從善,這是佛法暗中補助了儒法所達不到的效果啊;僧人有清規戒律不能約束的,但害怕刑罰也不敢放肆胡來,這是儒法明顯補助了佛法所達不到的效果啊。

    今天的僧人唯恐佛法不興盛,不知道佛法太盛,對僧人也不是好事,稍微抑制一下,能使佛法長久存在于世間的意義,就在這裡了。

    知道這個道理,就不應該兩家相互非議,而應當交口相贊啊。

     四四、好名 人都知道貪求利的害處,而不知道貪求名的害處更大。

    所以不知道的原因是,利的害處明顯而容易看到;名的害處微細不容易看到啊。

    所以稍有知道自律的人,便能看輕利;至于名,不是大賢大智是不能避免貪求的了。

    想出名就會有見不得人的行為;想保住名就要曲意遮掩保名的意圖,一輩子為了名忙忙碌碌沒有空閑,而有空閑調治身心嗎?以前一位老前輩說:“舉世沒有不貪求名的人。

    ”因此發出長歎,當時在坐有一人起來說道:“确實像您說的那樣,不貪求名的隻有您一人而已。

    ”老前輩聽了開顔歡笑非常高興,不知自己也已被他人賣了呢,名這一關是這樣的難破啊。

     四五、梁武帝 我在《正訛集》中,已經辨明了梁武帝餓死的說法是捏造的,不過還有其它問題沒有提到,如梁武帝斷絕肉食而吃蔬菜素食,有人就譏笑他,但是一個老農民努力耕作緻富,還能以滿足口腹為受用,而武帝難道不知道自己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