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中他自己叙說開始下工夫,刻苦用心處,是應該遵循并且照着做,所謂“何不依他樣子修”呢?若隻是剽竊模仿,就算日久年深,油嘴滑舌,像古人像到以假亂真,也不過是剪出的彩花,畫出的紙餅,又成得了什麼大事?
三二、夜氣
蘇東坡說某公不是學禅的,臨終前自己知道離世的時間。
他的兒子們向他請求最後的教導,他教導的是第一要五更早起,兒子們不能領悟,認為他說早起是為了勤勞持家。
他說不是這個意思,而是為了在五更期間能帶走臨死時想要帶走的東西啊。
昔日淨土宗六祖永明延壽大師說:“萬般帶不去,唯有業随身。
”随身的業力,可以帶走了。
而業有兩種,一種是事業;一種是道業。
事業有善有惡,惡業不用說了,善業就是所修的福報;道業就是所修的慧果啊。
而一定要在五更,就是孟子所說的“夜氣”了。
當然,更有一種“即沒有什麼将來,也沒有什麼将去”的東西,這不但是在五更,而應該是念念都不可片刻離開啊。
三三、佛印酒猶可
蘇東坡的詩其中有“遠公沽酒延陶令,佛印燒豬待子瞻”的詩句,我認為大解脫的人不妨破格去看待。
不過買酒還勉強可以,燒豬不是太過了嗎?假如像俠客一樣随意的人拿蘇東坡做借口,個别狂僧效仿佛印禅師,開啟了先例,誰擔當這個罪責?所以這件事不可信。
古時候詩人寫詩有“托物”“比興”的手法,不必是真實的。
是啊,如果真有這種情況,蘇東坡不用說,佛印依照戒律趕出寺院!
三四、學貴精專
書法家米芾認為學書法就必須對書法專一,再沒有别的愛好,才能有成就。
而我聽說古時候善于彈琴的人也這樣講,學彈琴就隻練二三支曲子,才得進入奇妙境界。
這些話雖然很普通,但可以說明大道理。
佛《遺教經》說:“制心一處,無事不辦。
”所以心分兩路,事情就不會歸一到成功;情專志笃,三昧才快速達到,參禅念佛的人不可不知。
三五、菩薩慈勝聲聞
佛經《大智度論》說:“小乘聲聞人對于罵他的人、傷害他的人,采取的态度是默然,或者遠離。
大乘菩薩就不同了,更加有慈心,對待那些人就像愛自己的孩子,用各種方便幫助他們。
所以菩薩遠遠勝過聲聞,相互是不能比較的。
”我覺着世間人無盡的痛苦屈辱就很難忍了,何況不隻是忍辱還要慈愛呢?《大智度論》又說:“衆生對菩薩沒有恩,而菩薩卻常常想利益衆生。
”我覺着世間人有恩都不報,何況對己沒有恩反而要給予利益呢?懂得“菩薩慈勝聲聞”這個道理,天下沒有一個人不可以給予利益,天下沒有一個人不可以勸化。
三六、宗乘不與教合
宋朝曾宗元學士,用《中庸》《大學》對照《楞嚴經》,并且綜合了禅宗的語句,讓雪窦重顯禅師評判。
顯禅師說:“這樣對照綜合都是不如佛法的,何況《中庸》是儒家的經典呢?學士須要直接領會佛法。
”又彈指一下說,“就這樣取得。
”宗元聽了禅師的話當下有所省悟。
所以釋迦牟尼佛的一代教法,是修行人作為準則的根據,不符合教法,就是魔說啊。
而有人認為“對照綜合”這種做法,可以看作是教外别傳的旨意吧。
既然有旨意傳在教外,那麼教内佛講的是什麼呢?所以同樣是“離開手指見月亮”,這個“對照綜合”不過是從語言文字上得到表面的意思罷了。
再說世尊拈花,迦葉微笑,是萬代禅宗傳法的開始啊。
今天要翻案的人說:“這個不符合拈花的,是花外有别傳呀。
”那怎麼辦?古人認為俱胝禅師領悟之處,不在手指頭上,現在雪窦彈指,宗元有悟,又要翻案說:“這個不符合彈指的,是指外有别傳呀。
”那又怎麼辦?
三七、放參飯
浙江一帶搞靜坐禅修活動時,夜間要作齋飯,其名叫“放參飯”,可是都很鋪張奢侈,勝過了午飯,曆代相傳已經成習慣很久了。
昔日有尊敬的前輩,聽到相鄰的房子裡有僧人過了中午還作吃的,不知不覺流下眼淚,為佛法的衰落悲哀啊。
所以僧人禁止過午用食,何況夜間吃東西呢?佛教戒律經典說:“人間的缽碗發出聲音,餓鬼的咽喉就起火。
”因為在夜深人靜的時候,砧闆杯盤碰撞,聲音響徹餓鬼的耳根,還有煎煮烹炸,香味散開誘發餓鬼的鼻識。
所以忘了佛菩薩的慈悲教導,放縱自己的口腹欲望,這樣能安心嗎?有人說:“夜裡感覺饑餓,怎麼辦?”那就用水果點心這一類食品代替,不需要動用鍋碗了,何況持過午不食的人,從中午後到第二天,本來不吃一點食物,但我們晚上還是有藥食可用,怎麼還是很不知足呢?
三八、僧堂
古時尊敬的前輩開堂弘法接受徒衆,或三百五百人,到了黃梅五祖弘忍大師時徒衆有七百人,五代的雪峰義存禅師徒衆達到一千人,宋代大慧宗杲禅師徒衆最多一千七百人。
我開始還很羨慕他們,自己悲歎生的太晚沒趕上好時光,不能加入那些龍象一般的高僧大德的聚會。
如今老了,才知道正法、像法、末法确實不是虛言。
在廣大稠密的人群中,要找到一二個真正修行的人可不容易。
所以佛陀弟子金毗羅尊者,三人修行一起吃住;宋代石霜慈明禅師,六人結伴同參汾陽無德禅師。
後來金毗羅三人證了阿羅漢,石霜慈明六人成了大器。
如果修行人數很多,而證果成就的稀少,雖然人多又有什麼用呢?我開僧堂,隻容得下四十八人,和古人比較不到十分之一,這樣還覺得的多,還要更狹小,不是沒有普度的心,在末法中就應該這樣。
三九、結社會
組成社團念佛,是從廬山慧遠大師結白蓮社開始的。
今天的人,主辦社團的領導者能和慧遠大師一樣嗎?參與的人能和當初白蓮社十八賢人一樣嗎?不一樣的話就應該少不應該多啊。
因為真實修淨土的人,也和在僧堂中念佛的人是一樣的,至于男女混雜而在同一社團,這是廬山白蓮社所沒有的。
女人可以自己在家念佛,不要進入男衆群體,避免引起世人的嘲笑诽謗,護持佛的正法,沒有比這個更重要,希望與同修共同遵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