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儀文作了修正,重新刻印,讓它廣為流通。
當然,法會也不可以太容易舉辦,也不可以太多次數了,容易就必會次數多,次數多就變得更容易,結果是不那麼誠敬了,過失也就多了,本來是為求福卻反而有禍啊,希望大家慎重對待。
八六、師友
浙江的僧人定公,中年出家,穿破僧衣要飯,像行雲和飛鳥一樣沒有固定住所,對名利也很淡泊了,苦下功夫奮力參話頭“天晴日出”四句忽然有省悟。
當時沒有大善知識為他敲打錘煉,有人要給他印證,他心中不服氣,不高興地離去,曾經對我說:“當今世上誰敢印證我?”因而引用釋加如來作為他的印證,結果得到一點點就很滿足,把黃銅當作黃金,又崇信羅夢鴻的羅祖教,注解那個教的《五部六冊》等書,于是被當時有正見的人呵斥。
假使他開始就遇到真正的良師和益友,必定大有成就,所以根據他的事知道尋師訪友是很有用的,是學道的首要任務。
而有好的開頭沒有好的結尾,喪失了最初的修道心,很可歎惜的。
八七、朝海
僧人俗家人前往南海普陀山觀世音道場進香,有些人不從四明山的正常路線去,而偏要走大洋及鼈子門,去冒不能預料的的風險。
一旦飓風大作,颠覆舟船,淹死數十百人,可歎啊!不以為數百裡、數千裡有多遠,十分虔誠而去參拜,難道不是好心?難道不是善事?但至于丢失性命,就難保臨終正念怎麼樣了。
《法華經》稱“菩薩無刹不現身”,所以不須要到很遠的其它地方,而大慈大悲的特點,就是菩薩為什麼是菩薩的道理了。
隻要能存有菩薩的慈悲心,學菩薩的慈悲行,就是不出門庭也等于時時都在常拜普陀山,沒有見到菩薩的金容也刻刻都在親近承受觀自在的恩典啊。
更有些人投入洪水波濤中叫做舍身,希望得到菩薩的接引,可是他的死達不到目的,必然發起瞋恨怨憤心,結果反而堕落惡道,豈不是很悲哀嗎?不隻是這裡有這些表現,泰山也有舍身崖,後來有賢者在那裡修築圍牆,大大書寫上“矜愚”二字對愚人表示憐憫,也是有無量的陰德啊。
八八、蔑視西方
有位性鮑的居士,每天誦讀《法華經》、《楞嚴經》,誦讀久了對佛經的認知見解通達無礙,于是著作《西方論》、《答客問》共三篇。
第一篇還講的是正理,隻是稍稍帶了一點西方不值得往生的意思,後兩篇就很過分的說願生西方的不是。
有人勸我反駁他,我想本朝空谷景隆禅師說過,邪謬之人的言論好比砍柴人的山歌、放牧人的牧歌,不必去理睬。
但如今鮑居士的論調,都是來自禅門正理,容易讓人接受,那麼因而誤導衆生,退失了往生西方淨土的願力,為害就不小了,不能始終沉默啊。
他的第一篇把西方淨土分成三等,一等是文殊、普賢、馬鳴、龍樹等諸位菩薩所往生的西方淨土;二等是淨土宗初祖慧遠、六祖永明等諸位善知識,宋朝的蘇東坡、楊次公等諸位賢者所往生的西方淨土;三等是平庸的人、惡人、畜生等所生的西方淨土。
他的說法好像有點道理,但是九品往生,佛經已有說明,就好像日月上升到天的正中一樣明朗,哪裡須要你另分三等呢?一個帝王創立制度,天下都會尊崇,山頭野地的平民百姓另立規矩可以嗎?這是第一條謬論啊。
至于佛說九品,西方本來沒有兩種淨土,但因每個人的根機不同,所以往生的人是自己分出了九品。
鮑居士的論調,認為西方本來就設有三等淨土,就是為接待世間的三等人,與佛經不相符,這是第二條謬論啊。
又說慧遠、永明等諸位善知識及賢者的往生淨土,實際不是利益自己,完全是利益他人。
可是求生西方極樂國,正是為了親近阿彌陀如來,希望得到殊勝的利益,大菩薩們且不用說了,就是蘇東坡楊次公這些賢者,難道都已達到菩薩的最高階位,特地到極樂國度衆生,不再需要自利了嗎?《普賢行願品》中的頌說:“親睹如來無量光。
現前授我菩提記。
”求佛授記不是自利是什麼?這是第三條謬論啊。
又說:“聖人和凡夫同為一體,因迷悟不同而暫時分出優劣,回光返照,就反映出聖人和凡夫的迥然不同。
”既然是“返照”,怎麼又變成迥然不同?又說“同體”可以嗎?自己的話前後不一。
這是第四條謬論啊。
又說要想往生西方淨土不要執着我相,而佛反複叮咛告誡,勸衆生發願求往生,難道佛也教人執着我相嗎?這是第五條謬論啊。
至于第二篇、第三篇文章,對往生西方淨土更加诋毀,他的荒謬更為嚴重。
說什麼:“當今主持法事的人隻是以修淨土為主要的事,隻是把這件事當真。
”那麼西方淨土是假的嗎?佛講的西方淨土是假話嗎?不相信有金色世界,是《楞嚴經》裡斥責過的,鮑居士每天誦讀《楞嚴經》,還有這種斷見。
這是第六條謬論啊。
又說:“一心不亂,不是指執持名号,是指每個念頭要專注,如果是執持名号,就有如雲氣散亂。
我親眼見到有幾個人晝夜念佛,又經過幾位老善知識驗證過,後來都入了魔套,不可挽救了。
”可是執持名号,是佛說的,是佛誤導這幾個人入魔套的嗎?現在也有見到不念佛而參禅着魔的,又為什麼呢?淨土經典說念佛往生得到不退轉,就加入聖人的行列,佛允許入聖人行列,鮑居士以為是入魔套。
這是第七條謬論啊。
又說:“所謂一心的意思,應當是人本來就有的心,本來就是靈妙的,本來就是具足的,除此以外再沒有别的法門。
”可是《阿彌陀經》的經文明明說執持名号,一心不亂,怎麼能革去前面四字而隻說一心?如果沒有經文為憑,空口高談闊論,這樣解釋心,也未必不可以,但這是佛的金口說出來的,佛的話是真語實語,難道佛說錯了,鮑居士替佛改正嗎?《法華經》說“一心稱名觀世音菩薩”,又怎麼解釋?這是第八條謬論啊。
又說依照這個法修下去,必入邪道,前面說入魔套,現在又說入邪道,念佛的害處這麼大嗎?佛怎麼不禁止人們念佛,而要鮑居士來禁止呢?這是第九條謬論啊。
又說古時候的人是主張先得悟本性,後主張往生。
可是念佛往生,是從下級學起而通達上級的事,先通達上級,後學下級,從道理上講得通嗎?哪有先考上了狀元,當上了宰相大臣,然後再去研讀儒家《六經》、《論語》、《孟子》,學考科舉的文字呢?這是第十條謬論啊。
又說:“如果佛法隻是像這樣,隻要一卷《阿彌陀經》就夠了,隻靠這部經,誰不可以做人天的師表,誰不可以号稱善知識?”可是《法華經》、《楞嚴經》、《華嚴經》、《般若經》等大乘經典,經常都在誦讀,經常都在講解,有誰是偏執《阿彌陀經》一部經而掃滅其它經典呢?當然,隻怕不是真實的專靠一部經了,真的專靠一部經,得到念佛三昧,那麼稱為善知識又有什麼慚愧呢?這是第十一條謬論啊。
又說:“佛國淨土無邊無盡,如果教人隻求往生一個佛土,其它的佛土豈不是冷清寂靜了嗎?”哪裡知道所有微細塵土那麼多的衆生都往生一個佛土,不顯得增多;所有微細塵土那麼多的衆生沒有一個往生那佛土,也不顯得減少。
哪有什麼冷什麼暖,什麼寂靜什麼吵鬧,而竟然作出兒童之見,邪僻之說。
這是第十二條謬論啊。
千經萬論,贊歎西方淨土;千聖萬賢,求生極樂佛國,唯獨鮑居士一人嚴重的毀謗,他怎麼不懼怕造口業有嚴重的果報啊?居士初時學佛信心十足虔誠實在,我是很喜愛他的,今天這個樣子,我很憂慮他。
八九、頌古拈古(一)
有人問我“古人都有頌古禅詩、拈古禅詩,唯獨你沒有,為什麼?”我回答說:“不敢啊,古人大徹大悟之後,吐露半個偈子,偶發片言隻語,都是從真實心地、自性的大光明藏中自然流出,不需要思維,不需要造作,今天的人能這樣子嗎?”本朝初年的老前輩說禅宗公案分為二等,如“狗子佛性”、“萬法歸一”之類是一等;又有最後極端的一等淆訛公案,叫做腦後一錘,極難透徹。
我對第一等“狗子佛性”、“萬法歸一”這一類,還沒有能消除疑惑,何況最後極端的一等?所以不敢随便發表主觀臆見,妄自做什麼拈頌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