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是參禅的,一位是念佛的。
參禅的認為“本來沒有佛,沒有什麼可念的,佛這個字,我不喜歡聽”;念佛的認為“西方有佛,名叫阿彌陀。
憶念佛想念佛,必定見到佛”。
一個執着有佛,一個執着無佛,兩人争論不休。
有一少年人正好經過,聽到他們的争論,說道:“兩位的觀點,都是‘徐六擔闆’隻見一邊啊。
”二位僧人呵斥少年道:“你這凡夫俗子,哪裡知道什麼佛法?”少年說:“我的确是凡夫俗子,但以凡夫俗子的觀點來作比喻,也可以知道佛法的啊。
我是梨園唱戲的,在戲台上,有時扮演君王,有時扮演臣子,有時扮男人,有時扮女人,有時扮善人,有時扮惡人。
而把所演的君、臣、男、女、善人、惡人、都當真了,以為有,其實沒有;以為沒有,其實有。
因為‘有’是相對于‘無’,‘無’是相對于‘有’,有和無都不是真實的,而‘本我’卻是明明白白清清楚楚常在那裡呢。
知道‘本我’常在那裡,還有什麼好争的呢?”二位僧人無話可對應。
九三、武夷圖
我在病中,有人送給我“武夷九曲圖”,我看了很高興。
因此想到古時有人病重不起,朋友教他觀賞“辋川圖”,不出十天病就好了。
何況是西方極樂世界,繪畫到處流傳,日夜禮拜,但沒有聽說像觀賞“辋川圖”那樣很快見效的,為什麼呢?可能是辋川的形迹就在我們的世界中,容易描畫,而極樂勝境超出我們世界外了,難以形容,當然不如辋川可以用工極為精巧,令人眼目和心靈都受到強烈的觸動。
就是那個印度雞頭摩寺五通菩薩所傳的極樂世界圖像,《觀無量壽經》所說的極樂世界景像,也是大概介紹而已。
對于極樂世界來說,那些忉利天,兜率天,化樂諸天,也比不上一點點。
若使人能夠詳細的看到,何止各種疾病都消除,甚至八萬四千的煩惱痛苦也都消滅無餘了啊。
過去永明大師說“神栖安養”,又有樝庵法師說“先送心歸極樂天”,難道是偶然的嗎?
九四、談宗
我還沒出家時,偶然看到禅宗語錄,便用世間常情意識去模仿。
曾給一位代住持統領僧衆的座主的書信中,上下左右随意發揮,當時座主就吃驚了。
出家數年後,在“一宿庵”又見到那位座主,互相關心詢問中,他見我對淨土專心緻志,談話不提禅宗,詫異的說:“你以前的見解超常卓越,現在反而謙卑了,為什麼?”我笑着說:“有句諺語,‘初生牛犢不怕虎。
’而懂佛法的人就謹慎了,你知道嗎?”座主不回答。
九五、念佛
世間的人根性稍微好點,就輕視念佛,認為是愚夫愚婦的勾當。
他們隻見到愚夫愚婦口裡念佛号,心卻跑到千裡外了,而不知這等念佛是名義上的讀佛,不是念佛啊。
念是從心起,心思憶念佛而不忘卻,這才叫做念。
我試着用儒家作比喻吧,學儒的人常思念孔子,那麼和孔子不就差不多了嗎?現在常想着世間的各種欲望,不知道是錯,反而認為念佛是錯。
噫!就這樣空過一生,還不如作愚夫愚婦呢。
但可惜智慧的人能作,愚蠢的人不可能作啊。
九六、僧性空
江蘇泗洲寺的僧人性空,離開原來所住的寺院,在堯封山閉關。
曾寄給我他所發的誓願,以及禀告十方諸佛菩薩的話,我贊歎希有難得。
不久他着魔了,接着瘋狂而死,我很悼念他啊。
推測他着魔的原由,應是突然發起信心,有信心沒有智慧的原故了。
古人心地尚未通透,不遠千裡,參師訪道,出大寺廟,進小精舍,直至遊遍每個地方,不曾有休息。
成就之後,才在水邊林下,長養聖胎呢。
怎麼剛脫離火宅,就死掉了?有過錯不知道,有疑問辨不清,求上升反而降下來,又怎麼能奇怪會那樣呢!頗有些初心學佛人,在深山中結茅篷,孤身一人獨居,自以為高遠,雖不一定着魔瘋狂,但也一下子失利不少。
明白人應該想想看了。
九七、行腳
我獨自四處參學時,曾忍受饑渴,不怕寒暑,經曆了很多辛苦。
今天幸而有個茅屋蓋頭,雖不懂修行,但知慚愧。
如有他方雲遊僧人來到,隻有殷勤招待,自己的生活享用,那是不敢過分的。
因為是:“曾為浪子偏憐客。
”“窮漢起家,惜土如金”啊。
現今進入佛門,便住現成的寺院,事事如意,就像是富家子弟不知民間疾苦。
縱然才智過人,不去參訪遊學,而關起門來自以為是,養成了傲慢的習慣,更增長了迷惑,也就損失太多了啊。
九八、妙宗鈔
以前有位僧人對我說:“佛開示西方淨土法門,本來是為了利益所有衆生,能夠很快的了脫生死,這是簡單易行的方法。
而宋代的天台十七祖知禮法師純粹用天台宗的精深觀法解釋淨土經典,使簡單易行反而變難了,這就失去了佛要方便衆生的本意。
”這個議論也是很有道理的。
現在細想起來,古人主張解釋佛經,甯可将粗淺的化為精深,不要将精深的當作粗淺。
那麼知禮法師的《妙宗鈔》中所說的内容,根器好的人自能領悟深奧的道理,根器差的人也并不影響去直接簡單的解讀經典,對于求生淨土的願望,似乎沒有什麼妨礙。
九九、出神(一)
有人問:“修仙的魂神出竅,修禅的也能嗎?”我說:“能出而不表現罷了。
《楞嚴經》說‘其心離身,反觀其面’就是這個意思。
接着又說‘非為聖證,若作聖解,即受群邪。
’這是能出而不表現啊!”又問:“魂神出竅時,有陰有陽。
《楞嚴經》所指的是陰神,修仙所出的是陽神。
修禅的也能嗎?”我說:“也是能出而不表現啊。
”問的人表示驚愕,我說:“不要驚愕吧,你沒有看到過中國禅宗初祖達摩大師圓寂後,隻帶着一隻鞋西歸印度的記載嗎?你沒有看到過寶志公禅師分身,一身在牢獄中,一身在街市上的記載嗎?你沒有看到過沩山靈佑禅師在靜室中安坐,卻又到别的莊上吃油糍的記載嗎?然而這也不是正信的修證,禅宗是不提倡的。
過去有一僧人入定後魂神出竅了,自稱:‘我的魂神出竅時,不論遠近,都能往來,也能拿取東西。
’這就是陽神了。
前輩大德批評說:‘出家僧人應該參禅學道,怎麼幹這種鬼神才幹的事情?’所以我們禅宗是特别禁止的,不許魂神出竅。
”
一○○、出神(二)
又有人問“魂神出竅有什麼錯?”。
我說:“神就是意識了,而且分粗細。
有出有入是粗的,就算是出入都沒有了,還有微細的意識存在,細之又細,直到都化掉了,才證得本體。
如果執着神識的出入以為奇妙,那就是唐代玄沙師備禅師所說的‘無量劫來生死本,癡人認作本來人’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