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下卷

首頁
    你自己的悟門全塞住了,那是别人說的話,是别人的境界,跟你有什麼關系?若你念念經,那就不是了,經的句句話都跟你有關系,就告訴你應當這麼做。

    人家問:“如何是祖師西來的大意?”或者他說個數字,或者說是你屙的大便—幹屎橛,你怎麼理解啊?所以,有些個情況,學禅宗的人要學祖師怎麼修行,不要學祖師開悟的整個答複,那都不是我們的境界,念經就不同了。

     問:請問師父,能單稱一尊佛号,或多尊佛号?比如說我念阿彌陀佛,我也順便念觀世音菩薩,這是稱佛号的時候,單稱一尊佛就好了? 答:你可以念一千聲阿彌陀佛聖号,念一千聲觀世音菩薩聖号,你要想這樣念就這樣念嘛!你念阿彌陀佛不是很好嗎?阿彌陀佛是觀世音菩薩的老師嘛!念了師父,徒弟的也有了,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也都在内了。

     問:有時候念阿彌陀佛,不念觀世音菩薩,心裡頭過不去。

     答:過不去就念吧!(衆笑) 問:念了地藏菩薩,沒念觀世音菩薩又難為情。

     答:自性彌陀,有沒有自性觀音啊?有啊。

    《楞嚴經》講觀世音菩薩,說“反聞聞自性”的,他觀一切衆生音乃至一切音聲,聞一切音聲就跟他的體相合了。

    所以你念觀世音菩薩,觀世音菩薩就聞見你的聲音;你念阿彌陀佛,觀世音菩薩也聞見了;念他老師,他還聞不見嗎?所以我們不要起分别心,自性觀音、自性彌陀,什麼都是自性,萬法都是自性,何況阿彌陀佛,何況觀世音菩薩呢?這個鐘是不是自性啊?離開了實相沒有,一切諸法都是以實相而起的。

    你念的時候不要念自性彌陀,你念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這是我的自性;念觀世音菩薩,也是我的自性;念普賢菩薩,也是我的自性;三世一切諸佛都是唯心造的,一切諸佛菩薩、一切衆生、一切法都是我心造的。

    是這樣子解釋,這是認識上的關系。

     我們平常看來是一般的、沒有問題的,但是在他心裡頭就有問題啊!總之,我們學一切法的目的是為了修行,我們知道了這個方法,我們就要去做。

    光聞慧成不了道,聞完了得修思,經過你自己的思想整理,把它變成你自己的,然後依照你自己的這個去做去修就成了,這個就成為你自己的了。

    念阿彌陀佛,最後你成了佛了,那你就是佛了,你也就是阿彌陀佛了,說你是釋迦牟尼佛也可以,說你是藥師佛也可以,反正自己加個名字就是了,含義就是這樣子。

     問:師父!你能不能開示一下,《心經》學完以後,要怎麼樣修學唯識學? 答:要學唯識學?這牽涉就太廣了。

    現在就好好念《心經》就得了;要學唯識學啊,就得把唯識學做個解釋。

    這裡頭牽涉很多唯識學,我們解釋了一下。

    八識,前五根的五識—眼、耳、鼻、舌、身、意,根對塵中間一定要有識,沒識的話根跟塵不起作用。

    識就是分别、了别的意思,這個識就是智慧。

     把識用到邪知、邪見上也是智慧啊,但是那個智慧變成世智辨聰,乃至很不容易回到你原來的空義。

    你先由這個相上頭,理解到了,完了,你逐步才能達到空;如果你相上沒理解到,你一下子就具體的空,你空不下來啊,這叫做邪空,觀的就是邪空觀,經過分析,經過研究。

     第六意識就是以了别為義,它就是看什麼、分析什麼,咱們現在所有的作用都在六識當中。

    七識隻有傳送的功能,叫“末那”,“我”就是從末那識開始的,末那橫生思量執着我,它依着八識的相分而起的。

    我對唯識學不是研究很透徹,可以說學得很少,我學法性的。

    唯識學起來,先得一步一步的,先學百法,就是五十一個心所法,再加八個心法,也就是八識。

    這個心所法五十一個就是歸八識所有的,是它所派生出來了,都是根據第六意識所産生的。

    還有二十四個不相應,還有六個無為。

    這樣就叫做一百。

    把這個學完了之後,像《唯識二十頌》、《唯識三十頌》就得學。

    唯識學是專門的一宗—唯識法相宗,具體說,有好多論,說起來大家的腦子就複雜了。

     問:修學《心經》以後,大家如何依照《心經》去做聞、思、修?平常當機怎麼用? 答:現在大家念念《心經》好了,聞、思、修現在還太深一點,一步一步來吧。

     回向 願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 上報四重恩下濟三途苦 若有見聞者悉發菩提心 盡此一報身同生極樂國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章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