厲害。
”馮怡說。
除了在“文化大革命”中,還沒有人敢反駁過他,張敬懷覺得更有意思,說:“是的,當官的首先是人。
他也吃喝拉撒睡,他也有七情六欲。
他有權的時候,一說話就是’指示‘,就是命令。
一講話,不管講什麼,都很’重要‘,沒有人敢和他開玩笑,沒有人找他談天說地。
”
“可是,他不當官的時候呢?”馮怡問“還有人把他當成人?……”馮怡說着打住了。
再說下去,就要揭張敬懷的瘡疤了。
張敬懷說:“你既然不怕當官的,我們交個朋友如何?”
“我?”姑娘看了看他,自己搖着頭“我不夠資格。
”
張敬懷說:“你可知道,交朋友沒有高低貴賤差别,沒有貧窮富裕的差别,甚至沒有年齡的差别的。
隻要談得來,就可以成為朋友。
如果講這些差别,就是酒肉朋友了!一起打過仗的叫戰友;一起打過牌的,叫牌友;一起養病的叫病友。
病友,即養病中的朋友。
咱們在療養院一起養病,豈不是朋友?”張敬懷暢快的大笑了。
此時,張敬懷自己也不明白,他和這個女孩子怎麼會有這麼多話。
停了一刻,馮怡說:“我告訴你吧,我認識你。
”
“哦?你認識我?”張敬懷好奇地問。
“我起碼見過你兩次。
”
“在什麼地方?”
“第一次,是我小學三年級的時候。
學校請你做過’紅軍長征‘的報告。
”
“這事很多,我早就忘了。
”張敬懷說。
“第二次呢?”
“第二次又更稀巧了:是在你挨批鬥的大會上。
”
“哦?”
“我這個人,小人書看多了,我崇拜英雄。
那天在廣場開批鬥大會。
我混進去看熱鬧。
一看被批鬥的是你”
“怎麼樣?”
“他們那麼樣的打你,踢你,揪着頭發折磨你,你居然不低頭,不認罪。
我覺得你很了不起。
那時我才十來歲,并不懂得什麼’路線‘。
當時,我想表示一下對你尊敬的态度,可是一時又找不出好辦法。
我摘下來頭上的紅線帽子,沖上台,便把帽子戴在你頭上,就跑出了會場──你還記得那個小姑娘嗎?”
張敬懷也笑了:“記得,記得,沒齒不忘。
後來呢?”
“當時我們小學也停課’鬧革命‘。
第二年雖然複課了,仍然是鬥校長,鬥老師。
第三年,我們都被趕到鄉下,’接受貧下中農再教育‘了。
”
“你在鄉下呆了幾年,有什麼感受?”
“感受太多了,生活在這個時代,這個社會,很不容易,活得太累。
所以,最近走了個後門,來這裡遊遊泳,輕松一下。
”又問“你喜歡遊泳嗎?我陪你。
”
“喜歡的,不過我隻會’狗刨‘。
”
“首長不會,沒有關系的。
我教你。
”
“我已經不是什麼首長了。
你就叫我張敬懷吧!叫老張,張叔,張伯都行。
”
“好的!”馮怡快樂地說。
這樣,他們每天穿樹林,爬青山。
肩并肩,手挽手。
從背後看,像情侶;從正面看,像父女。
張敬懷說:“咱們倆個,扶老攜幼。
你扶老,我攜幼。
”
“别那麼說。
我也沒有覺得你老,我也不’幼‘了。
二十歲,還幼嗎?”
過去張敬懷和人談話時,從來沒有說過這麼多話,也沒有這麼随便。
現在他覺得,能夠和人無所顧忌地談天說地,是人生最大的快樂,是最大的享受。
他從來沒有享受過無拘無束的談天的樂趣。
有一次,馮怡問:“咱們的老祖宗在《三字經》中說:人之初,性本善。
可是在文化大革命中,人怎麼那樣惡呢?到底人的本性是’善‘呢?是’惡‘呢?”
張敬懷想了想,說:“我最近也想研究研究這個問題。
人性善和人性惡,争論了一兩千年了。
我看,人一下生,呱呱墜地,他的本性,應該是善的。
惡是後學的。
”
馮怡說:“我和你的觀點相反,人一下生,呱呱墜地,人的本性是惡的!”
“哦?”張敬懷看着馮怡“說說你的道理,我洗耳恭聽。
”
“這首先要給’惡‘下一個定義:什麼是惡?人是什麼?人是動物,不可否認吧?動物要生存,就要吃食物;要安全,就要保護自己;自己要有更多的占有,就要排斥别個,甚至撂奪;要傳種接代,把生命延續下去,就要尋求配偶,這和一切動物都沒有差别,對吧?”
張敬懷沒有回答,卻說:“說下去,你說下去。
”
馮怡繼續自己的議論:“人是動物,所以人性,首先表現為’動物性‘。
所有人性中的’惡‘,小的如自私,占有欲,偷偷摸摸,大的諸如戰争、陰謀、宮延政變,就是這種’惡‘的延續和發展。
所以,應該是’人之初,性本惡‘。
這就是我的觀點。
”
張敬懷笑了:“你這小鬼……還真愛想問題呢。
”
馮怡馬上說:“你怎麼又叫我’小鬼‘?咱們有君子協定呢。
”
“好,我錯了。
”張敬懷說“如果說,人的本性是惡的,那麼怎麼解釋革命家的流血犧牲?怎麼理解’殺頭不要緊,隻要主義真‘,怎麼理解為了革命,在敵人的監獄中’要把牢底坐穿‘呢?怎麼理解許多善心善意的行為呢?如果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人一生下來都是’惡‘的,豈不是要滅亡嗎?所以人的本性,還是善的。
”
“我還是不能同意你的’高見‘。
”馮怡說。
“說說看。
”
“人和動物的最大區别,第一,人是生活在群體中,所以人有’社會性‘。
人們為了自己的群體的生存、發展、強大,生活得更好,就慢慢形成許多生活的行為規範。
對個人,用道德約束自己;大者,難于自己約束的,就制定了法律等等手段。
所以,我以為,’惡‘是先天的,是本性,’善‘是後天的,是教育,是社會道德和法律制約的結果。
所以還是’人之初,性本惡‘。
”
張敬懷哈哈大笑:“你這個小……馮,真能詭辯!如果,人性都是’惡‘的,就沒有革命,沒有理想,沒有道德了。
”
“現在談你的道德,善良,真誠,不講謊話,助人為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能做到這些,就是一個有道德的人了?”
“當然!”
馮怡說:“可是這道德是有自己的群體性的。
比如,你在監獄中,敵人審問你,要你講出地下工作者的名單,你能講真話嗎?不能,你就違反了自己’真誠‘的道德準則。
你之所以不講真話,是為了你所在的群體能夠不被打敗,還要發展,強大,勝利。
再比如這’忠‘吧,向來是我國最高的道德标準。
這個’忠‘字的群體性最強:當了’張皇帝‘的臣子,對’張皇帝‘必須忠;當了’李皇帝‘的臣子,必須對’李皇帝‘忠;’張皇帝‘的臣子,如果對’李皇帝‘忠,就構成對’張皇帝‘的不忠……你講講,怎麼衡量這’忠‘字的道德标準?”
張敬懷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