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地區,也正是這個原因,以後的漢文史料中往往将康居、粟特并稱,并說康國為“康居之後”。
這一時期,康居國北部的領土大為縮小,錫爾河以北地區被西遷的匈奴人占據。
匈奴的野心,最初是為了保護自己的百姓不受欺淩而起。
可長久的安定繁榮讓這個野性的民族無法甘受寂寞,于是他們決定繼續擴張,而這時他們的行徑、他們的野心,已然不再是保護自己的百姓,而是純粹的擴張、侵略。
而之前的一切,似乎都在儲蓄着力量。
公元290年前後,樂于遠征的匈奴出現在了頓河以東、裡海以北的阿蘭。
這時匈奴的爪牙已經極其尖利。
當時的阿蘭國雖然也稱得上是強國,但經過頓河沿岸的一次大戰,他們算是見識了匈奴這個民族的剽悍與兇猛,此戰的結果是阿蘭王被殺,阿蘭所剩的餘下戰士全部臣服于匈奴,在這匹餓狼磨砺了尖牙利爪的同時,又進一步補充了匈奴的力量。
這也是匈奴正式在西方世界裡的第一次露面。
第一次露面就伴随着一個強大國家的滅亡,不可不讓人心驚膽戰。
憑借着在阿蘭國的休整和補給,匈奴徹底恢複了元氣。
掠奪、貪婪的本性讓他們對頓河以西的草原垂涎不已。
公元374年,匈奴渡過了頓河,向東哥特人發動了進攻,東哥特人哪裡是匈奴人的對手,經過奮戰,依然慘敗,一部分東哥特人隻得向西逃竄,逃到了西哥特人那裡,匈奴尾随其後,追擊到西哥特人居住地。
西哥特人在德涅斯特河(流經今天的烏克蘭和摩爾多瓦)擺下軍陣,準備迎擊匈奴,而匈奴人則趁夜晚偷偷從德涅斯特河上遊渡河,然後抄襲西哥特人軍陣背後,西哥特人慘敗,隻得向西逃竄至多瑙河。
後經羅馬帝國皇帝的批準,東、西哥特人才得以渡過多瑙河,進入到羅馬帝國避難。
此後,由于羅馬帝國對哥特人殘酷的壓榨,逼迫哥特人又起兵反叛,公元378年,羅馬帝國皇帝瓦連斯親征哥特人,結果被哥特人殺死,帝國遭受到沉重打擊。
而此時的匈奴,由于占據了南俄羅斯大草原,暫時穩定了下來。
在打敗哥特人并且占據了南俄羅斯草原之後,匈奴人得以休整,人口在這期間也開始急劇增加。
同時,小部分的匈奴騎兵仍然在騷擾臨國:一股匈奴騎兵渡過了多瑙河,與哥特人一起騷擾羅馬帝國;另一股匈奴人,于公元384年進攻美索不達米亞,攻占了愛德沙城;還有一股匈奴人于396年,侵入了薩珊波斯帝國。
整體而言,匈奴人在這段時期,基本是以在南俄羅斯草原休整為主,為下一步的大規模入侵積蓄力量。
公元395年,羅馬帝國分裂為東、西羅馬,而此時的匈奴正處于烏爾丁大單于的統治。
烏爾丁是一個非常有野心的人,他曾對東羅馬帝國色雷斯省總督說過,凡是太陽能照射到的地方,隻要他願意,他都能征服。
公元400年,匈奴在烏爾丁大單于領導下,又開始向西大規模入侵,一舉奪得了整個多瑙河盆地,并一度攻入了意大利,這一事件的連鎖反應就是逼迫多瑙河流域的各部族為躲避匈奴人,隻得向西羅馬腹地進軍。
公元410年,西哥特人攻陷了西羅馬帝國的首都羅馬,西羅馬帝國遭受了前所未有的打擊。
然而烏爾丁大單于的宏圖大志還未實現就一命嗚呼了,公元408年,烏爾丁率軍騷擾東羅馬帝國,在搶得大量财物準備撤退時,遭到了羅馬人的襲擊,烏爾丁大單于就這樣戰死在了沙場之上。
在疆土不斷擴大的情況下,以匈牙利平原為統治中心的匈奴帝國,在奧克塔爾大單于時已基本建立起來,單于王庭穩定在今天匈牙利的布達佩斯附近,這個軍事帝國成為東、西兩個羅馬帝國最嚴重的威脅。
烏爾丁大單于死後,匈奴帝國沉寂了一段時間,而在奧克塔爾大單于率領下,匈奴帝國又開始興盛起來,奧克塔爾死後,他的兄弟盧加繼承了王位。
盧加大單于分别在公元422年和公元426年兩次蹂躏東羅馬帝國的色雷斯和馬其頓,逼迫東羅馬帝國皇帝向匈奴帝國年貢350磅黃金,此後,東羅馬帝國又被迫在邊境向匈奴帝國開放互市,來确保邊境的安甯。
此時的匈奴已經今非昔比,曾經暗淡了光芒的榮耀再一次煥發了出來。
公元434年,盧加單于去世,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