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吟片刻,脫下長袍,用衣帶縛住口鼻,跳入湖中,一忽兒沉入水底,不見了蹤影。
一頓飯的功夫,沈瑄才從湖中出來,手裡擎着一段紫色水草。
璎璎見了,不覺驚呼:“難道這是孟婆柳?”
原來,沈氏兄妹自幼就聽附近的漁民講過,這葫蘆灣深水裡,有一種極厲害的紫色水草,叫“孟婆柳”。
服食之人,可以将往事故人忘得幹幹淨淨。
後來沈瑄讀醫書,也讀到這種毒草,學名“相忘草”,可緻人昏迷,重者一睡不醒,縱然醒過來,也會失了記憶。
迄今這種怪毒無藥可解。
本來沈瑄和璎璎在此住了十多年,也從未真的見過孟婆柳。
這少女卻不知怎的,看來被水下一大叢孟婆柳纏住以至溺水,又吸進了一些,于是就不省人事了。
沈瑄又為她灌下一碗醒神的藥湯,卻也自知于事無補。
衆人都望着帳中沉睡的人影,心想不知她吞下了多少可怕的孟婆柳,中毒到底有多深。
這樣美麗的少女,倘若真的就此長眠,豈不令人扼腕歎息……
夜色深沉,沈瑄仍是睡不着,走到草廳裡點起一盞孤燈,撫起琴來。
總是心中抑郁,一曲又一曲,渾然忘了時辰境地。
彈着彈着,忽然又變成了那日在湖上聽到的洞箫曲,恍若重入明月蘆花,一弦一聲,曆曆在耳,竟然将那日的曲調一毫不差地全彈了出來。
曲終韻散,心中猶自一片空曠清涼,忽然聽見背後一聲幽幽的歎息。
沈瑄回過頭去,隻見一個飄飄然的玄衣人影從門邊過來,走到燈下。
那人一雙明澈的眼睛正凝望着他,如谷底清泉一泓,幽深不可測。
沈瑄不覺心中一震,竟一個字也說不出。
那人道:“我夢中聽見你彈這曲子,就起來看看。
你是誰?”
沈瑄這才明白過來,這正是那個昏迷的少女,竟被自己的琴聲喚醒。
不覺歡道:“你終于醒了。
”
少女道:“我睡了很多天麼?這又是什麼地方,我怎麼在這裡?”
沈瑄道:“這是葫蘆灣,在下的寒舍,你四天前在湖上落水被救到這裡來。
”
少女道:“葫蘆灣……落水……”不解地搖搖頭,“我不知道。
”
沈瑄有些緊張:“姑娘貴姓?”
少女眼神一片茫然:“姓什麼?我……我不知道。
”沉吟半晌,仍是搖着頭,“我怎麼會不知道?”
沈瑄的心頓時冰涼:她真的失去記憶了。
隻見那少女滿臉惶惑,渾身顫栗起來,喃喃道:“真的不記得了……我是誰……怎麼可能……”
沈瑄不忍,忙道:“沒有關系,你睡了這樣久才醒過來,自然不太清醒。
明日便會好的。
”
少女咬着嘴唇,立在那裡不知所措。
沈瑄心想,若讓她回去睡,隻怕又醒不過來,猶豫片刻便道:“我彈琴給你聽好嗎?”少女聽見,便低下頭,在椅子上坐下來。
沈瑄揉了揉弦,靜默一會兒,仍是彈起剛才那支箫曲來。
可是心神總也甯靜不下來,彈了一半便戛然而止,再也接不下去。
忽然身後箫聲悠然響起,清幽無限,續着斷曲吹了下去,與那日湖上的調子分毫不差,隻是隐然又有凄涼的意味。
那少女靜靜地坐在那裡,低吹一隻洞箫。
月光如水,瀉在她的垂肩長發上。
“原來那湖上的人就是她啊……”
那隻洞箫箫身碧綠,上面斑斑點點,居然是用湘妃竹做的。
古來制箫多用紫竹,從未見過用湘竹做的,何況吳越之地也沒有湘竹生長。
那少女的口音卻又分明是台州人。
沈瑄尋思着,忽然看見箫身上隐隐有字迹,依稀是個離字。
“難道你叫離兒?”
那少女淡淡一笑。
那其實隻是一首詩,詩句被摩挲已久,早就模糊了,僅辨認出四個字“離”、“淚”、“去”、“時”。
離兒從此便留在小島上,與璎璎和樂秀甯住在一處。
她自醒來之後,身體便已恢複了,神志亦清醒如常,甚至武功也一毫沒有喪失。
她有時在蘆葦叢上練習輕功劍術,看得那三人贊不絕口,她也隻是輕輕一笑。
但是從前的事情,她卻仍是一點也沒有記起來。
幸而島上的日子恬淡平靜,離兒又不過是個少年心性,過去想不想得起來,似乎也無關緊要。
四人都以兄弟姐妹相稱,每日一同起居,卻也其樂融融。
沈瑄從未放棄過要治離兒的病。
他翻遍了洞中的醫書,又下了幾次水,采來一大堆孟婆柳,試着配了十幾味藥,仍是一點也不見效。
自從離兒來到之後,樂秀甯便不再教沈瑄武功了。
沈瑄知道她自忖不及離兒武功高強,不願賣弄,便也不以為意。
離兒箫技精湛,意蘊悠遠,渾出天然。
可是她竟然并不懂樂律。
沈瑄便依着七弦琴,教她五音十二律。
離兒不日就學會了看着工尺譜彈奏。
她自愛聽琴,便要向沈瑄學習琴技。
沈瑄欣然答允,二人每日晚飯後就在草廳内教習。
桐廬附近的桐君山上盛産梧桐,沈瑄進山采來一段上好的桐木,為離兒做了一隻短琴。
離兒根基甚好,一兩日内就彈得一曲《小重山》,指法雖然嫩稚,卻也飄飄搖搖,另有一番意蘊。
如此過得一段日子,花朝月夜,相安無事。
隻是沈瑄始終找不到孟婆柳的解藥,離兒的病終究治不好。
每當念及于此,沈瑄心中便是綿綿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