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十九章 铁头昆仑

首頁
    ,他往自己的頭上使勁按了一下,但覺五指齊根沒于顱内,竟然沁心透脾湧起一陣歡喜清涼之感。

    在一旁照看小昆患的顧氏也沒覺出什麼異狀,祇道兒子摸着己的頭顱光圓柔滑、甚是好玩。

    歐陽昆齋年紀幼小,哪裡說得出如許複雜微妙的膚觸體會?心中想起的卻是夏日裡吃甜瓜的美妙滋味,順嘴便說了聲:“甜瓜。

    ”顧氏更不疑有它、也樂得在一旁逗笑:“小昆寵的腦袋像甜瓜。

    ” 殊不知此際的歐陽昆侖那五隻小小的指尖所點者,正是俱舍宗“阿毘達摩人空法有功”中的一部“金頂佛光”。

    在梵語中,“阿毘”為“大”、“正”、“無比”之意;“達摩”為“法”之意。

    譯成中文,通稱“對法”,是智慧的别稱。

    “謂以正智,妙盡法源;簡擇法相,分明指掌——如對面見,故雲對法。

    ”俱舍宗本乎梵名婆薮盤豆的天竺法師所著之《阿毘達摩俱舍論》,這天竺法師在中原佛教中可是大大有名,号曰世親,其著作便是經玄奘法師親譯之、發揚之、而後成立了俱舍宗。

    “人空法有功”的來曆究竟是出自世親之手、抑或玄奘之手,已不可考;唯知此功亦本于“俱舍”之奧義。

    “俱舍”的梵語為“Kosa”,有“藏”、“鞘”、“繭”等譯字,意指包含攝持。

    《大日經疏》十四曰:“法界藏者,梵音俱舍,是鞘義也。

    猶如世間之刀在鞘中。

    ” 顧名思義:這“人空法有功”的精髓即在一個“藏”字上。

    無論是世親或玄契悟得人頭顱果然是一部“無盡藏”,乃通過五指摩挲、打通穴脈、再附之以綿綿不斷的觀想,方得由這“人空”遁入“法有”的境界。

    這部“人空法有功”中的“金頂佛光”是個樞紐,從這個樞紐分攝而出,另有十七部功法,非可于一時之間曆數。

    但是“金頂佛光”與邢福雙先前在接引佛洞中親即點試的“文殊無過瑜伽”裡那“四至四自在”不約而同、無獨有偶地也成為一種“對法”,因此當年鑿刻石窟者才在這相對而坐的兩尊佛像頭上刻了這兩門功法,所謂“如對面見”也。

    邢福雙有音——而無緣、歐陽崖侖無心而有緣,但是日後的福禍悲歡,又豈能因一部武學而定奪?設若歐陽昆侖沒有從這“金頂佛光”入手,莫名其妙練成一副鐵頭功,将來即便庸碌一生,倒也未必落一個冤屈負辱、遺恨殡身的了局。

     可這人世百态既不能以一時遭際的臧否而定奪,便也不能就其了局境遇的哀樂來論斷。

    歐陽昆侖無心插柳,開出一路一千四、五百年來無人能識、無人能習、亦無人能想象的奇詭功夫,卻不僅是武林中的怪談轶事而已——它還徹底影響、推動了後人所熟知的某些現實和曆史。

     原來這通西橋下的一十二顆佛頭并不祇是吻合于日後的“阿毘達摩人空法有功”而已。

    因那大同丐幫弟子之于高深武學,不過是一批睜眼瞎子,當然不會知道某一顆佛頭上的凹洞所指示的是某一門功法。

    從而先遣交驗的這十二顆自然也包羅蕪雜——其中有三顆正好是日後“昙無德颠倒氣血論”裡的“正天庭譜”、“反天庭譜”和“合天庭譜”的發轫。

    有兩顆顯然啟迪出“随智涅盤玄義”中參看前生和來世經曆的“靈機圖”和“幽樞圖”(此二圖和日後大興其道的催眠術關系較近,與武學的牽涉較淺)。

    有四顆看來極可能是後世華嚴宗那“龍樹迷蹤散手”之中“外百會手”、“裡百會手”、“連百會手”和“迷百會手”等四部的原始規模。

    另外這三頼才是貨眞價實的“阿毘達摩人空法有功”——除了“金頂佛光”之外,另外一譜是“如來天眼”和“三寶明珠”。

     僅就這一十二顆佛頭言之,已經稱得上是後世傳聞中“武藏十要”的一部分基礎、根據或雛形了。

    可以推想得知:設若邢福雙盜斫下來的九六顆佛頭皆能一舉尋獲,則一千四、五百年之前流布到中土來的佛門武學勢必能有更令人歎為觀止的發現——至少,嗜硏武術源流者對于腦袋瓜子這麼一個向來不被看成武器的部位非得刮目相看不可了。

     歐陽昆器日日前去摩挲佛頭,祇當是個遊戲,并無修習功法之念,自然也沒有按部就班、由淺入深的規矩範式。

    是以他東鱗西爪、随緣觸法;既無急功躁進之病,也無淹滞困頓之憂。

    反而在反複體會“我頭即是佛頭、佛頭即是我頭”的天眞喜樂之中,自然将不同源流、不同考究、不同修為乃至不同用途的四門武學融為一爐,越過唐以後“武藏十要”那分門别類、畫地自限的各個家數,直追北魏以前佛門武學的遠祖;正是元氣淋滴、渾然天成的一個境界。

    三年下來——也就是到歐陽昆侖大約五足歲上,這孩子已經能“端而虛,勉而一”、“不聽之以耳而聽之以心、不蹑之以足而攝之以意、不觀之以目而觀之以念、不動之以形而動之以氣”。

     也就差不多在李绶武與藍衣社社員周旋于南昌期間——也就是邢福雙擺脫丐幫監控,加入藍衣社之後未幾——歐陽昆忠——以一“五尺應門之童”在運河九丈溝大展其“不求而得”的蓋世神功,奠定了“鐵頭昆侖”二十餘年的美譽。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章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