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四十一章 回到寂寞的书房里

首頁
    偉大的大時代對一個十分十分渺小的小人物的作踐、浪擲和虛耗。

    在那不時會供應一條又一條難以歸類入文件的數據給家父的人心目之中,家父祇是一部堪用的機器,負責保管一切有價値的秘密。

    家父絞盡腦汁、費煞思量,祇能爬梳出一些對于整部《中國曆代戰争史》全無用處的“備考檔”。

    浸泡在這些彷佛藏匿着許多意義的謎樣的文字之中,家父自己充其量也隻是一個墨綠色馬糞紙制成的檔案夾而巳。

    他永遠不可能眞正了解由他所發現、謄錄、整理甚至拼湊出來的秘密。

     “究竟是誰提供給你這些備考檔的?”我沖口問道:“難道你從來不去查一查?你不想知道麼?如果就是李绶武,你不覺得他隻是在利用你——” “沒有誰能利用誰。

    ”家父倏忽提高聲量,旋即瞑上眼,深深喘息了一陣,才又平靜地說:“如果你說的是部裡這份差事,我從臨時雇員幹到簡任一級編審,一幹三十四年,最後畫成了七百多幅戰圖;可以了!如果你說的是這份備考檔——” “我說的就是備考檔。

    ”我站起身,暗裡使腳尖勾住書袋的背帶,道:“這個一天到晚給你假資料、打啞謎的家夥到底想幹嘛呢?有話為什麼不明寫白說呢?繞那麼些個圈子,不是簡直要把人逼出個妄想症來了嗎?” “要是寫明了、說白了,“他們”那一邊的人不也明白了嗎?”家父睜開眼,魚尾紋微微朝上揚了揚,似乎是笑了:“至于這一邊的,我不知道是誰,也不知道人家是“一個家夥”還是“幾個家夥”;我隻知道人家很沉得住氣,一絲一縷地追查着一些個事情,有了點什麼眉目,就竄個一條半條的材料給我,一直到整部《中國曆代戰争史》初稿編成,那是民國五十六年一月的事。

    之後,我開始忙畫戰圖的工作,直到退休,其間二十年,再也沒有收到過任何一條資料。

    ” 對于家父來說,“備考檔裡藏着什麼重要的訊息?”原本是個不存在的問題,直到他從孫老虎那本《七海驚雷》裡看出歐陽昆侖運金遇害的一點苗頭,才興起了翻箱倒箧、徹地鑽天的搜檢和考證工作。

    也就是從那時開始,他才赫然發現:備考檔已經十年多沒有新的進項了。

    最後一條的編号則是“備33”。

     這三十三條字謎當中,可解者不過四、五條。

    家父遂将《七海驚雷》從頭到尾又看了幾遍,依舊毫無所得。

    照他當時的揣測,乃是由于譯碼的“譯本”應不隻《七海驚雷》而已;可是書海浩瀚蒼茫,教他到哪裡去尋覓其它的、也可能根本不存在的“譯本”呢?在這個若有知、實無知的階/段,家父有一個在事後看來固然可稱為準确、卻也失之簡單的直覺:他認為備考檔極可能來自不祇一個的、親近老漕幫的人物,為了追查和老漕幫有關的疑案、而刻意将這些看似藏有機關的字謎竄入戰争史料,加上一個能細心盤點材料如家父這樣的角色,自然而然将字謎彙集起來;既不易為外人所偵伺,又能夠在文獻的護傘之下保存起來。

    一旦字謎累積得夠多、相互之間産生了意義性的關系,且為有心鑽之硏之者識破揭露,則一謎解而衆謎皆解,隐藏在大曆史的角落裡的另外一種眞相便得以逐漸顯影;且正因為它們已經是《中國曆代戰争史》的一部分,這戰争史又是一部由國防部史編局作業、再加上一個三軍大學之類的學術單位背書的皇皇巨構,早在民國四十年代末即明訂其編數、卷數、字數甚至戰圖幀數,可見其計劃之精詳缜密,應須是千金不易一字的定稿,也就不容有心文飾、蔽匿或毀棄者妄加撼動了。

     不過,依我的後見之明,家父此一直覺仍過于簡單——因為他太看重這一大套由國防部和三軍大學領銜編纂的“正史”地位和價値。

    在我看來,把這些字謎竄入史料的人另有兩種目的:第一,設若家父混水摸魚、囫囵呑棗,未經消化即将字謎原封不動地摻入史料,以緻竟爾以此面目出版問世,自然會招引一些眞正笃學深思、敏求好問者撻伐追究,則隐伏在字謎中的機關反而會惹來更多的人注意和探讨,所謂大曆史角落裡的眞相也才會不期而然地在衆目睽視之下浮現。

     第二,設若家父不肯放過纖芥之疑、毫末之誤,便應當傾力于這些字謎的解譯工作。

    如果能夠從他親眼目睹歐陽昆侖橫遭加害的這一個經曆舉一反三,而又對種種古老的文字謎戲十分熟稔的話,提供字謎的人其實不祇希望能藉家父之手、将大曆史角落裡被塵封掩埋的一些個疑案悄然不動聲色地保存下來,他(們)恐怕還更期待家父能以同樣的觀點和方法、換一副“幽冥晦暗之地”的眼睛、去重新翻視一遍幾千年以來、那表面上十分“光天化日”的曆史和現實。

     “你知道為什麼再沒收到那些字謎了嗎?” 家父點點頭,道:“大概知一點?隻不過——我知遍得太晚了。

    ”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章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