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時,有五姓最尊貴:崔、鄭、盧、王、李,尤其是前三姓更是超級高門。
排在其後的是韋、裴、蕭、杜、柳、薛諸姓。
但若綜觀整個古代中國,裴姓是排在前三位的,以出宰相的數量論,僅次于王姓,而遠超唐朝時的崔、鄭、盧三大姓。
按下面這份資料:裴家出過“宰相59人,大将軍59人,中書侍郎14人,尚書55人,侍郎44人,常侍11人,禦史10人,節度使、觀察使、防禦使25人,刺史211人,太守77人……”與其他豪門不同,裴家有一個特點,所有裴姓名人的老家都是山西聞喜,包括本故事的主人公中唐著名宰相裴度大人。
唐憲宗元和時代,割據淮西的藩鎮吳元濟作亂,後在朝廷的用兵下有求和之意,并聯合山東藩鎮李師道向長安施壓。
被拒絕後,李師道派人于上朝途中刺殺了堅持向藩鎮用兵的宰相武元衡。
在中唐薛漁思所著的《河東記》中,意外地記錄下武元衡死後在冥界的狀況:那是唐文宗大和二年(828年),武元衡生前好友王潛鎮守江陵,手下有叫許琛的小吏于夜間暴死,但後來又蘇醒了,回憶道:當夜,他在恍惚中被兩個黃衣人帶走,來到一個叫“鴉鳴國”的地方,這裡“内氣黯慘,終日昏暗,如人間黃昏已後,兼無城壁屋宇,唯有古槐萬萬株,樹上群鴉鳴噪,咫尺不聞人聲”。
在這裡,他見到冥官,但最後被告知捉錯人了。
在冥官所坐床榻之東,有一個紫衣人,身材高大,以棉布包頭,似乎有傷,他對許琛說:“你回去後,見到王潛,就說:‘武相公傳話,等錢用,可燒五萬張紙錢,燒時勿令人觸摸……’”許琛蘇醒後,将此事告訴王潛,後者潸然淚下,按其描述,身材高大、頭上有傷的紫衣人,正是前宰相武元衡啊。
實際上,武宰相被刺的同時,還有一撥刺客,奔向了另一個目标:大臣裴度。
但由于一個偶然因素,裴大人躲過了一劫。
故中書令、晉國公裴度,自進士及第,博學宏詞制策三科,官途二十餘載。
從事浙右,為河南掾,至憲宗朝,聲聞隆赫,曆官三署,拜禦史中丞。
上意推重,人情翕然。
明年夏六月,東平帥李師道包藏不軌,畏朝廷忠臣,有賊殺宰輔意,密遣人由京師靖安東門禁街,候相國武元衡,仍暗中傳聲大呼雲:“往驿坊,取中丞裴某頭!”是時京師始重揚州氈帽,前一日,廣陵帥獻公新樣者一枚,公玩而服之,将朝,燭下既栉,及取其蓋張焉。
導馬出坊之東門,賊奄至,唱殺甚厲。
賊遂揮刀中帽,墜馬。
賊為公已喪元矣,掠地求其墜頗急。
骖乘王義遽回鞚,以身蔽公。
賊知公全,再以刀擊義,斷臂且死。
度賴帽子頂厚,經刀處,微傷如線數寸,旬餘如平常。
及升台衮,讨淮西,立大勳,出入六朝,登庸授钺,門館僚吏,雲布四方,其始終遐永也如此。
(《續定命錄》)
挽救裴度性命的是一頂揚州産的氈帽。
裴度生于唐代宗永泰元年(765年),唐德宗貞元五年中進士。
裴度其人,身材很矮,所以剛入仕途時,總被人欺辱。
有一次,裴度在曲江飲宴,又受到十多個禁軍軍官的欺辱,于是派人向好友尚書胡證求救。
胡證身材威猛,不怒自威,得報後,突門而入,諸軍官失色。
胡證與諸軍官拼酒,先是按軍官們設定的酒令,一次一杯,幾輪過後,面不改色。
随後,胡證對衆軍官說:“現在按我的酒令,輸一次喝三杯!”很快就把那十幾個軍官喝趴下了。
衆軍官知道遇見厲害的主兒了,一起拜倒,胡證則大聲怒喝:“爾等鼠輩,安敢欺負裴度!今日且饒你們,還不快滾!”
後來,裴度官越做越大,唐憲宗元和九年任禦史中丞。
别看他身材矮小,但内心堅毅,對藩鎮态度強硬,深為李師道、吳元濟等人所恨。
元和十年(815年)六月三日,李師道派刺客在長安靖安坊東門禁街埋伏,刺殺了宰相武元衡,随即大喊:“去通化坊殺中丞裴度啊!”
事實上,此時另一撥刺客已堵住了從通化坊府邸出來的裴度。
當時,裴度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