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谌、王敬伯、梁芳,志向一緻,傾慕仙家,隋炀帝大業年間,一起放棄官職,入白鹿山學道。
白鹿山在河南輝縣與修武縣之交,隋唐時被認為是道教仙山。
入山之初,他們意念堅定,認為隻要堅持修煉,無論煉金術、煉銀術,還是得長生之藥,甚至羽化升仙,都可以辦到。
這是他們的理想。
他們情同手足。
十多年後,隋朝變唐朝,但他們還沒成功。
這時梁芳先死了,于是王敬伯動搖了,對裴谌說:“我們去國忘家,棄絕塵世,居寒山茅屋,輕歡娛而受寂寞,難道不是為了有一天可乘雲駕鶴,成仙得道嗎?即使不成,也希望可長生不老。
但經過十多年苦心修煉,仙海茫茫,實無盡頭,連長生之術也未學成,如此下去,不免跟梁芳一樣。
現修道不成,還是回去過都市裡的富貴生活吧!遊樂人間,走于仕途,榮耀于世,即使不能過仙人的生活,位列公卿,也可以了。
你跟我一起回去吧,不要白白地死在這深山裡!”
裴谌不語,良久之後,說:“紅塵如夢我已醒,又怎會重新回到夢中?”
于是王敬伯離開深山,返回都市。
這時已是唐太宗貞觀初年。
王敬伯先是被恢複了從前的官職,随後被提升為左武衛騎曹參軍。
後來,大将軍趙朏又将女兒許配給他。
沒過幾年,王敬伯當上了大理寺官員,成為身着紅衣的顯貴。
這一天,王敬伯奉朝廷之命出使淮南,去揚州辦案。
他的船隊盛大,行于江中,百姓船隻不敢前行。
當王敬伯的船隊到達高郵時,天降小雨,突有一艘小船倏忽而過,超過了王敬伯的船隊。
小船船頭,站着一位老人,身披蓑衣,頭戴鬥笠,于雨中劃船如風。
王敬伯很不高興,近前一看,漁夫有些面熟,再仔細看,竟是裴谌。
分别多年,他已是如此蒼老。
後面的故事可以設想,王敬伯把裴谌請上大船,又是擁抱又是握手:“老兄,你久居深山,放棄人世功名,這些年苦心修煉,到現在不也是一事無成,而隻是個漁夫嗎?所謂修道,隻是捕風捉影的事罷了!古人倦夜長,尚秉燭遊,況少年白晝而擲之乎?”
王敬伯說出一句垂留後世的名言:古人認識到人生苦短,而夜太漫長,還舉着蠟燭,找些事做,又何況青春白晝,安能虛度?
随後,王敬伯告訴裴谌,自己出山沒幾年,就做了大官。
現揚州有案,朝廷派一名得力大員去審斷,皇帝選擇了他。
比之于山叟漁夫,又如何?他接着說:“你這些年,依舊像我們以前那樣辛苦于山水中,真是奇哉!奇哉!令人費解!你現在有什麼需要嗎?說出來,想要什麼我都可以幫助你。
”
裴谌笑道:“我居于山野,心近雲鶴,又怎麼會對地上的腐鼠有興趣?我沉于江湖,你浮于紅塵,所謂魚有大河,鳥有天空,各有所得,你又何必在這裡炫耀?人世應該有的,我都不缺少,你又拿什麼贈送于我?我與山中修道的好友,約定一起去揚州賣草藥,在那裡有個地方住,青園橋之東幾裡外,有一櫻桃園,園北有門,那就是我的庭院。
如果你清閑下來,可去找我。
”說罷,還于自己的小船,飛駛而去。
接着說王敬伯。
到揚州,他開始辦案,十多天後已是清閑,想起裴谌的話,于是獨自出門尋找那座庭院。
果然有櫻桃園,轉至北門,有童仆說,正是裴宅。
說明來意,童仆将他引入轅門。
開始時,感覺四周荒涼,似久未有人居住,但走了一會兒,景色愈佳。
數百步後,到正門,裡面青煙隐約,樓閣重重,花木鮮秀,微風吹來,異香撲鼻,令人神清氣爽,有棄絕紅塵而飄然淩雲之意,當不是凡人所居之地。
這時候,轉出一人,仙風道骨,奇瑰偉然,王敬伯不由自主地搶步而拜,擡頭細看,卻是裴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