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講第二頭怪獸的故事:
唐玄宗天寶年間(公元742年—756年),西北第一重鎮涼州有戶人家誕生了一頭小牛,自生下來後,這頭牛就與常牛不同,生性暴戾,及至長大,更是兇悍如虎,無人能将之制伏。
其他牛都加以追随,在其帶領下,成群結隊,遊蕩于城内外,沒人敢惹。
再到後來,這頭牛漸漸成為當地一害。
應該不是麒麟。
據說牛生異種,當為麒麟。
而麒麟為祥瑞之物,當不會如此兇暴。
在民衆的要求下,涼州都督計劃射殺此兇牛。
但無人敢靠近,而遠射又不得手。
正在這時,西域有胡人獻上一頭野獸,大小如犬,毛色正青。
都督:“此獸有什麼用處?”
胡人:“别看它很小,但卻能搏擊猛獸,獅虎不懼。
”
都督很是好奇,便把兇牛作祟之事以實相告。
胡人一笑:“此事不難。
但我若幫您制服此牛,有賞錢嗎?”
都督當即懸賞三百千錢。
于是,胡人撫摸着那怪獸,口裡念念有詞,怪獸遂興奮跳躍,解繩之後,飛縱而出,直奔兇牛所在之所。
這有點像《封神演義》裡“魔家四将”手裡的花狐貂。
牛群見怪獸,紛紛躲避,分作三行,而那頭兇牛藏于中間,刨坑埋身,戰栗不已。
怪獸竄上去,與其搏鬥,塵土暴揚,暗淡四野。
沒多長時間,怪獸就返回胡人身邊。
此時再看那兇牛所在之處,已成深潭,而兇牛血肉模糊,已倒斃其中。
衆人皆不知這是一頭什麼怪獸。
有觀看者發現,怪獸與兇牛搏鬥時,身型猛增,從大小如犬,長至馬匹那麼大。
将兇牛咬死後,胡人取其五髒以飼怪獸。
吃完後,怪獸又恢複了原來的大小。
衆人無不驚奇。
如果說這頭怪獸為胡人所馴養,那麼下面的怪獸則完全來自茫茫山野了。
安南人以射獵為業,每藥附箭镞,射鳥獸,中者必斃。
開元中,其人曾入深山,假寐樹下,忽有物觸之,驚起,見是白象,大倍他象。
南人呼之為将軍,祝之而拜。
象以鼻卷人上背,複取其弓矢藥筒等以授之,因爾遂騁行百餘裡,入邃谷。
至平石,迥望十裡許,兩崖悉是大樹,圍如巨屋,森然隐天。
象至平石,戰懼,且行且望。
經六七裡,往倚大樹,以鼻仰拂人。
人悟其意,乃攜弓箭,緣樹上。
象于樹下望之。
可上二十餘丈,欲止。
象鼻直指,意如導令複上。
人知其意,迳上六十丈,象視畢走去。
其人夜宿樹上,至明,見平石上有二目光,久之,見巨獸,高十餘丈,毛色正黑。
須臾清朗,昨所見大象,領凡象百餘頭,循山而來,伏于其前。
巨獸食二象,食畢,各引去。
人乃思象意,欲令其射,因傅藥矢端,極力射之。
累中二矢,獸視矢吼奮,聲震林木,人亦大呼引獸。
獸來尋人,人附樹,會其開口,又當口中射之。
獸吼而自擲,久之方死。
俄見大象從平石入,一步一望,至獸所,審其已死,以頭觸之,仰天大吼。
頃間,群象五六百輩,雲萃吼叫,聲徹數十裡。
大象來至樹所,屈膝再拜,以鼻招人。
人乃下樹,上其背,象載人前行,群象從之。
尋至一所,植木如隴,大象以鼻揭楂,群象皆揭,日旰而盡,中有象牙數萬枚。
象載人行,數十步内,必披一枝,蓋示其路。
訖,尋至昨寐之處,下人于地,再拜而去。
其人歸白都護,都護發使随之,得牙數萬,嶺表牙為之賤。
使人至平石所,巨獸但餘骨存。
都護取一節骨,十人舁緻之。
骨有孔,通人來去。
(《廣異記》)
遙遠南方,有著名獵人,為神射手,所射之箭,浸過劇毒,鳥獸若中,必死無疑。
唐玄宗開元年間(公元713年—741年)中,獵人又入深山,午後時分,在大樹下休息。
群山之中,古木參天,植物蔓繞,根根垂下,獵人在藤花掩映間,半醒半夢。
不知過了多長時間,他忽感到有什麼東西正在觸撫自己,于是大驚而起,定睛觀看,乃是一頭白象。
此象巨大,一如象王,獵人敬畏,作揖而拜,呼為“将軍”。
在獵人驚奇時,那大象已用鼻子将他卷到背上,後又将其所攜帶的弓箭、藥筒卷起,交與獵人。
事畢,大象馱着獵人于大山中奔馳百餘裡,入一幽谷。
獵人在大象背上,極目遙望,方圓十多裡,懸崖峭壁,古樹入雲,森然蔽日。
大象又馱着獵人跑了一會兒,來到一塊平坦的地方,此時獵人發現大象身體有些顫抖,一邊跑一邊四下環望。
又跑了六七裡,大象來到一棵高大的古樹下,用鼻子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