伺之。
其物來漸近,乃白氣,高六七尺,腥穢甚,愈于鮑肆,有聲綿綿如呻吟,西望而去。
長策馬随其後,常遠數十步。
行一裡餘,至裡民王氏家,遂突入焉。
長駐馬伺之,頃之,忽聞其家呼曰:“車宇下牛将死,可偕來視之。
”又頃聞呼後舍驢蹶仆地,不可救。
又頃,聞驚哭,有出者。
長佯過訊之。
曰:“主人有子十餘歲,忽卒。
”語未竟,又聞哭音,或驚叫,聯聯不已。
夜分後,聲漸少,迨明而絕。
長駭異,即俱告其鄰,偕來王氏居偵之。
其中悄然無聞,因開戶,而其家十餘人皆死,雞犬無存焉。
(《宣室志》)
我們不知道法長和衆鄰居有着怎樣的神情,但卻可以想象那些暴死之人扭曲驚恐的面容。
于是,我們急于知道:在死前,他們究竟看到了什麼?
說起來,生活在唐朝的人們,大多是沒有用文學手法憑空杜撰怪異之事的興趣的,他們之所以記述怪異之事,往往是因為他們真的看到或聽到了在當時還不能解釋的異象。
在此基礎上,再作演繹。
本故事即如此。
故事中,在陰森的唐朝之夜,僧人法長于郊野中遭遇一團不知來頭的氣體,人遇之而暴死。
這究竟是團什麼東西?
綜觀唐朝志怪筆記,在段成式的《酉陽雜俎》和戴孚的《廣異記》中還發現了兩則類似的記載。
《酉陽雜俎》中的故事說的是,河北有一将軍行于荒野,“忽有旋風如鬥器,起于馬前。
軍将以鞭擊之,轉大。
遂旋馬首,鬣起豎如植。
軍将懼,下馬觀之,覺鬣長數尺,中有細绠,如紅線。
馬時人立嘶鳴,軍将怒,乃取佩刀拂之,因風散滅,馬亦死……”《廣異記》中對兇物的描寫更詳細:“範陽張寅嘗行洛陽故城南,日已昏暮,欲投宿故人家。
經狹路中,馬忽驚顧,跼蹐不肯行,寅疑前有異,因視路旁墳,大柱石端有一物,若似紗籠,形大如橋柱上慈台,漸漸長大,如數斛,及地,飛如流星,其聲如雷,所曆林中宿鳥驚散,可百餘步,堕一人家。
寅竊記之,乃去。
後月餘,重經其家,長幼無遣矣……”在第一個故事中,河北将軍突遇風形異物,旋轉于馬頭,使馬鬃毛盡豎,随後馬死。
相比起來,第二個故事中,張寅的所見更相似于法長的遭遇,他所見的異形似燈籠,可變幻,由小而大,飛時速度極快,一如流星,同時伴有驚雷之聲,所遇者亦多死。
此類異象,難道是古人所稱的帶有神秘色彩的“黑眚”?
“眚”,即災難;“黑”,即五行中水的代表色。
所謂“黑眚”,即“因五行而生之災”。
用現代人的眼光看,屬于破壞力極強的超自然現象。
一種觀點認為:在空曠之地,假如空氣濕度非常低,且持續到一定時間,便有可能産生一種以正離子為主的有毒的等離子氣體。
這種氣體可以是無形的,但在一定條件下也會是有形的,并具有奇異的味道;同時,往往有光、風相伴……
當然,這隻是後人的一種推測。
沒有人能最準确地說明僧人法長所目擊的異形到底是什麼。
所以,還是把最後的秘密留給那個唐朝的黑夜,把最深切的茫然留給我們的法長禅師。
随着那戶人家的人相繼死去,心跳不已的龍門寺僧人就此打馬回奔洛陽,再也沒什麼心思收莊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