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為翰林學士。
故事,翰林學士六員,時楊察、趙概、楊偉、胡宿、歐陽修并為學士,于是察加承旨,溱及洙複同除學士,洙蓋第七員也。
溫成皇後之喪,洙與石全彬附會時事,陳執中、劉沆在中書,喜其助己,故員外擢洙。
議者非之。
甲子,以直集賢院、同修起居注吳奎、劉敞并知制诰,仍以敞為右正言。
陳執中言奎、敞修注未一月,不應驟遷,帝不聽,曰:“此豈計算日月邪!”謝日,帝面谕以“外間事不便,有聞當一語朕也。
”
丙寅,翰林學士王洙上《周禮禮器圖》。
先是洙讀《周禮》,帝命畫車服、冠冕、笾豆、簠簋之制,及是圖成,上之。
樞密副使王堯臣,務裁抑僥幸,于是有镂匿名書布京城以搖軍情者,帝不信。
丁卯,诏開封府揭榜募告者,賞錢二千缗。
己巳,迩英閣講《周禮》“大荒大劄,則薄征緩刑”。
楊安國曰:“所謂緩刑者,乃過誤之民耳,當歲歉則赦之,闵其窮也。
今衆持兵杖,劫糧廪,一切寬之,恐不足以禁奸。
”帝曰:“不然,天下皆吾赤子也。
一遇饑馑,州縣不能存恤,餓莩所迫,遂緻為盜,又捕而殺之,不亦甚乎!”
先是遼主欲見帝容像,以耶律防善畫,因其來使,竊畫帝容以歸,然以為未得其真。
上年,遼主谕其大臣曰:“朕與宋皇帝約為兄弟歡,故欲見其畫像,可告來使。
”至是遼使蕭德、吳湛以為請,又乞進本國酒馔;不許。
丁醜,诏開封府:“自今凡決大辟囚,并覆奏之。
”初,開封府言得樞密院答刂子,軍人犯大辟無可疑者,更不以聞,其百姓則未有明文。
帝重人命,至是軍人亦令覆奏。
辛巳,以三司使王拱辰為回謝使,德州刺史李珣副之,使于遼。
癸未,禮院言溫成皇後葬所,請稱園陵,從之。
乙酉,溫成皇後啟殡,帝不禦前後殿,百官進名奉慰。
禦史中丞孫抃率其屬言劉沆既為宰相,不當領溫成皇後監護使,且言立廟建陵皆非禮。
章累上,不報。
因相與請對,固争不能得,抃伏地不起,帝為改容遣之。
庚寅,遼主出獵,遇三虎,縱犬獲之。
冬,十月,辛卯朔,太白晝見。
壬辰,诏:“士庶之家嘗更傭雇之人,自今毋得與主人同居親為婚;違者離之。
”
丁酉,葬溫成皇後。
帝禦西樓,望柩以送,自制輓歌詞,宰相率百官進名奉慰。
知谏院範鎮言:“太常議溫成皇後葬禮,前謂之溫成園,後謂之園陵;宰相劉沆前為監護使,後為園陵使。
如聞此議皆出禮官,前日是則今日非,今日是則前日非,必有一非于是矣。
古者法吏舞法,而今世禮官舞禮。
若不加诘問,恐朝廷典章浸壞而不可救。
乞下臣章,劾禮官前後異狀,以正中外之惑。
”不報。
鎮又請葬溫成皇後罷焚瘗錦繡、珠玉以舒國用,從之。
遼主如中京,戊戌,幸新建秘書省。
先是都官員外郎燕度議,川峽選人遭父母喪,須代者至,然後聽去官;知制诰、同判流内铨劉敞言,此非所以全人子之孝也。
辛醜,诏自今并聽奔喪。
敞嘗建議曰:“竊見舊制官自三司副使以上及班行使臣,不論高低,遭父母喪者,例皆百日公除。
孝子雖有思慕之心,逼于王命,不得遂行,此誠傷教害禮,無取于今。
伏以三年之喪,通于天下。
以義制恩,古人有之,自謂身在軍旅、躬備金革者,不敢以私事辭王事耳;本非承平侍從之臣所當行,又非班行冗下之職所當預。
習俗既久,浸以成風,其賢者則以不即人心為悲,其不肖者則以當喪墨縗為榮;以之錫類,是為傷恩,以之教民,是為忘孝。
今天下往往有聞哀不舉,廢哀圖仕,原自此始,不可不慮。
竊謂惟在軍中者可從權變禮,其舊制三司副使以上及班行使臣百日公除,不合禮意,宜聽行三年之服,以崇孝悌之風。
臣又聞,古者大夫去國,三年然後收其田裡,明有恩也。
今丁憂臣僚,即日絕其俸祿,亦為太薄,豈有行禮之人,反不及被放之臣乎?臣往見丁憂者家貧無食,乞丐糊口,其皇皇傷孝子之心,非所以化民成俗也。
臣以為文官兩制、武官自諸司使以上,與給全俸,其馀京朝官、班行使臣,與給半俸,以明朝廷笃于禮而厚于教也。
乞下近臣商量可否。
”又言:“陛下幸加恩,令諸近臣得為親服三年,又不奪其俸,至仁至惠,不可尚矣。
然常參京朝官、班行使臣猶不用此令。
臣以為名位不同,尊親一也。
苟取周急,不宜分别。
《書》雲:‘無偏無黨,王道蕩蕩。
無黨無偏,王道平平。
’惟陛下留意。
”
遼有事于太廟。
癸醜,遼以開泰寺鑄銀佛像,曲赦在京囚。
丙辰,以太常少卿穰人周湛為淮南、江、浙、荊湖制置發運使。
湛入辭,帝谕曰:“朝廷遴選此職,不可陰緻苞苴于京師。
”湛惶恐對曰:“臣蒙聖訓,不敢苟附權要以謀進身也。
”
戊午,幸城北炮場觀發炮,宴從臣,賜衛士缗錢。
是月,夏進誓表于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