度不可支,請禧乘兵氣未竭,潰圍而出,使人自求生。
禧曰:“此城據要地,奈何棄之!且為将而奔,衆心搖矣。
”珍曰:“非敢自愛,但敕使謀臣同沒于此,懼蜃國耳。
”高永能亦勸李稷盡捐金帛募死士力戰以出,皆不聽。
夏人呼珍來講和,呂整、景思義相繼而行。
夏人髡思義,囚之。
戊戌夜,大雨,夏人環城急攻,城遂陷。
高永能孫昌裔勸永能從間道出,永能歎曰:“吾結發從事西羌,戰未嘗挫。
今年已七十,受國大恩,恨無以報,此吾死所也!”顧易一卒敝衣,戰而死。
徐禧、李舜舉、李稷,皆為亂兵所害;曲珍、王湛、李浦、呂整,裸跣走免;蕃部指揮馬貴,獨持刀殺數十人而死。
夏人耀兵于米脂城下,乃還。
禧好談兵,每雲:“西北可唾手取,恨将帥怯耳!”中惠卿力引之,故不次用。
自靈州之敗,秦、晉困棘,天下企望息兵,而括、谔陳進取之策,禧更以邊事自任,狂謀輕敵,至于覆沒。
舜舉資性安重,與人言,未嘗及宮省事,至是被圍急,斷衣襟作奏曰:“臣死無所恨,願朝廷勿輕此賊!”
庚子,安化蠻寇宜州,知州王奇死之,诏贈忠州防禦使。
丁未,遼主駐藕絲澱;大風雪,牛馬多死,賜扈從官以下衣、馬有差。
是月,河溢滄州南皮上下埽,又溢清地埽,又溢永靜軍阜城下埽。
冬,十月,戊申朔,沈括、種谔奏:“永樂城陷,漢、蕃官二百三十人,兵萬二千三百馀人皆沒。
”帝涕泣悲憤,為之不食。
早朝,對輔臣痛哭,莫敢仰視,既而歎息曰:“永樂之舉,無一人言其不可者。
”浦宗孟進曰:“臣嘗言之。
”帝正色曰:“何嘗有言!”在内惟呂公著,在外惟趙禼,嘗言用兵非好事耳。
”初帝之除禧也,王安禮谏曰:“禧志大才疏,必誤國事。
”不聽,及敗,帝曰:“安禮每勸朕勿用兵,少置獄,蓋為此也。
”自熙甯開邊以來,凡得夏葭蘆、吳保、義合、米脂、浮圖、塞門六堡,而靈州、永樂之役,官軍、熟羌、義保死者六十萬人,錢粟銀絹以萬數者不可勝計。
帝始知邊臣不足任,深悔用兵,無意西伐矣。
辛亥,提舉汴河堤岸司言:“洛口廣武埽大河水漲塌岸,壞下牌頭門,萬一入汴,人力無以枝梧,密迩都城,可為深慮。
”诏都水監官速往護之。
甲寅,知延州沈括,以措置乖方,責授均州團練副使,随州安置;鄜延路副都總管曲珍,以城陷敗走,降授皇城使。
乙卯,遼主命耶律華格傅導梁王延禧,加金吾衛大将軍。
乙醜,诏贈永樂死事臣徐禧吏部尚書,李舜舉昭化軍節度使,并賜谥忠愍;李稷工部侍郎;高永能房州觀察使,錄其子世亮為忠州刺史;入内高品張禹勤皇城使。
各推恩賜贈有差。
壬申,诏戶部右曹于京東、淮、浙、江、湖、福建十二路發常平線八百萬缗輸元豐庫。
自熙甯以前,諸路榷酤場率以酬衙前之陪備官費者,至熙甯行免役,乃罷收酒場,聽民增直以售,取其價以給衙前。
時有坊場錢,至元豐初,法既久,儲積赢羨。
司農寺請歲發坊場百萬缗輸中都,三年,遂于寺南作元豐庫貯之,幾百楹。
凡錢帛之錄諸司,非度支所主,輸之,數益廣,欲以待非常之用焉。
資政殿學士、知太原府呂惠卿加大學士,入見,将使仍鎮鄜延。
惠卿言:“陝西之師,非唯不可以攻,亦不可以守,要在大為形勢而已。
”帝曰:“如惠卿言,是陝西可棄也,豈宜委以邊事!”癸酉,數其輕躁矯誣之罪,斥知單州。
種谔本意身任統帥,謂成功在己,而為徐禧、沈括所外。
賊圍永樂,谔以守延為名,觀望不救,永樂遂陷。
帝冀其後效,置不問,且虞賊至,就命知延州。
丙子,遼主谒乾陵。
十一月,戊寅朔,罷禦史察諸路官司,如有不職,令言事禦史彈奏。
著為令。
景靈宮成,辛巳,百官班于集英殿門,帝詣蕊珠、凝華等殿行告遷禮。
壬午,奉安神禦于十一殿。
癸未,初行朝獻禮。
乙酉,以奉安神禦赦天下,官與享大臣子若孫一人。
庚寅,宴侍祠官于紫宸殿。
十二月,丁巳,新樂成。
庚申,遼主降皇後蕭氏為惠妃,出居乾陵,還其妹于母家。
辛酉,原武決河口塞。
甲子,浚京師城外四壁之壕。
丙子,錄永樂死事将皇城使寇偉、東上閤門副使景思誼等,贈恤有差。
元豐六年遼太康九年
春,正月,丁醜朔,禦大慶殿受朝,用新樂。
先是帝以朝會儀物敝,當改為,诏閤門、禦史台詳定朝會儀,更造仗衛、輿辂、冠服,至是始陳于殿。
儀鸾司幕屋壞,毀玉辂。
辛巳,遼主如春水。
乙未,诏修周、漢以來陵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