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知吾宥過而罷兵,不可示以厭兵之意。
”帝乃賜秉常诏,言:“地界已令鄜延路移牒宥州施行,其歲賜候地界了日依舊。
”
丁醜,遼主谒觀德殿。
己卯,遼南院樞密使劉筠卒。
戊子,封孟轲為鄒國公,以吏部尚書曾孝寬言孟轲未加爵命故也。
壬辰,遼混同郡王耶律伊遜在萊州,私藏兵甲,且謀奔宋;事覺,遼主命缢殺之。
癸巳,會稽郡王世清薨。
庚子,尚書省成。
十一月,癸卯,加上仁宗谥曰體天法道極功全德神文聖武睿哲明孝皇帝,英宗谥曰體乾應曆隆功盛德憲文肅武睿神富孝皇帝。
甲辰,朝獻景靈宮。
乙巳,朝太廟。
丙午,祀昊天上帝于圓丘,以太祖配,始罷合祭天地。
還,禦宣稈門,大赦。
遼進封梁王延禧為燕國王,大赦。
以南院宣徽使蕭谟噶為南府宰相,以三司使王經參知政事、知樞密院事。
甲寅,判河南府潞國公文彥博,以守太師、開府儀同三司緻仕。
庚申,幸尚書省,召六曹長貳以下,詢以職事,因誡敕焉。
是月,遼定諸令史、譯史遷叙等級。
十二月,丁亥,遼以邢熙年知南院樞密使事。
辛卯,以王言敷為漢人行宮都部署。
先是高麗王徽殂,遼命其子三韓國公勳權知國事,至是勳複殂。
是年,遼放進士李君裕等五十一人。
元豐七年遼太康十年
春,正月,辛醜朔,遼主如春水。
丙午,以洺州防禦使世準為安定郡王。
遼複建南京奉福寺浮圖。
癸醜,夏人寇蘭州,李憲等擊走之。
甲寅,進賢妃朱氏為德妃。
辛酉,诏黃州團練副使蘇轼移汝州。
帝每憐轼才,嘗語輔臣曰:“國史大事,朕意欲俾蘇轼成之。
”輔臣有難色,帝曰:“非轼則用曾鞏。
”其後鞏亦不副上意,帝複有旨起轼,以本官知江州。
蔡确、張璪受命,王珪獨以為不可。
明日,改江州太平觀,又明日,命格不下。
于是卒出手答刂,徙汝州,有“蘇轼黜居思咎,閱歲滋深,人才實難,不忍終棄”之語。
轼上表謝,且言有田在常州,願得居之。
帝從其請,改常州團練副使。
戊辰,遼主如山檢澱。
二月,庚午朔,河北轉運使、措置河北籴便吳雍言:“見管人糧、馬料總千一百七十六萬石,奇赢相補,可支六年。
河北十七州邊防大計,倉廪充實,雖因藉豐年,實以吏能幹職。
同措置王子淵,在職九年,悉心公家,望考察成效,以勸才吏。
”诏賜子淵紫章服。
甲戌,太師緻仕文彥入觐,置酒垂拱殿。
癸未,進封濮陽郡王宗晖為嗣濮王,封宗晟為高密郡王,宗綽建安郡王,安隐安康郡王,宗瑗漢東郡王,宗愈華原郡王。
三月,辛醜,賜文彥博宴于瓊林苑,帝制詩以賜之。
丁巳,大宴群臣于集英殿,皇子延安郡王侍立于禦座之側,王珪率百僚廷賀。
及升殿,帝命珪等與王相見,久之,王乃退。
王未出閤,帝特令侍宴以見群臣。
遼主命知制诰王師儒、牌印郎君耶律固傅導燕王延禧。
遼主追念蕭烏納保護皇孫之功,嘗謂師儒等曰:“烏納忠純,雖狄仁傑之輔唐,烏珍之立穆宗,無以過也。
卿等宜達燕王知之。
”旋命烏納以殿前都點檢輔導燕王。
庚申,禦崇政殿大閱。
壬戌,诏以太學外舍生錢唐周邦彥為試太學正。
邦彥獻《汴都賦》,文采可取,故擢之。
夏,四月,丁醜,賜饒州童子朱天賜《五經》出身。
女真貢良馬于遼。
癸巳,夏人寇延州安塞堡,将官呂真敗之。
五月,壬子,慮囚,降死罪一等,杖以下釋之。
庚申,诏中書舍人蔡卞往江甯府省視王安石疾病。
卞,安石之婿也。
壬戌,诏:“自今春秋釋奠,以鄒國公孟轲配食文宣王,設位于兖國公之次。
”又追封荀況為蘭陵伯,揚雄為成都伯,韓愈為昌黎伯,以世次從祀于二十一賢之間。
诏諸路帥臣、監司等舉大使臣為将領。
遼主駐散水原。
乙醜,準布貢于遼。
六月,禮部言:“歐陽修等編《太常因革禮》,始自建隆,訖于嘉祐,為百卷。
嘉祐之後,阙而不錄。
熙甯以來,禮文制作,足以垂法萬世,乞下太常,委博士接續編纂,以備讨閱。
”從之。
丙子,夏人寇德順軍,巡檢王友死之。
戊子,集禧觀使王安石請以所居園屋創禅寺,乞賜名額,從之,以保甯禅院為額。
安石自子雱死,晚年痛悼不已,遂舍半山園宅為寺,又割田為常住,以薦冥福雲。
辛卯,江夏郡王宗惠卒。
壬辰,遼禁毀銅錢為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