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使湯東野密治财計。
戊子,召端明殿學士王孝迪為中書侍郎,資政殿學士盧益為尚書右丞。
後二日,诏:“孝迪、益并充奉使大金國信使,武功大夫、忠州防禦使辛道宗、武功大夫、永州團練使、兩浙西路兵馬都監鄭大年副之。
”孝迪,下蔡人,靖康初嘗為中書侍郎,及是再用。
有進士黃大本者,浪迹江湖,舊為蔡縧客。
二兇将遣使,朱勝非以金在江北,恐挾此而來,乃建言:“未知敵帥所在,宜先遣小使。
”會大本上書求試用,乃以為承奉郎、假朝奉大夫、直秘閣、賜金紫,進武校尉吳時敏為秉義郎、閤門祗候、假武義大夫、閤門宣贊舍人,并為先期告請使以行。
是日,禦營前軍統制、秦鳳路馬步軍副總管張俊,以兵至平江府。
俊初屯吳江縣,苗傅等以其兵屬趙哲,使俊之鳳翔。
會統制官辛永宗自杭乘小舟至俊軍,具言城中事。
将士洶洶,俊谕之曰:“若等無嘩,當詣張侍郎求決,侍郎忠孝,必有籌畫。
”至是俊引所部八千人至平江,平江人大恐。
會張浚被省劄召赴行在,令将所部人馬盡付趙哲。
浚披衣起坐,不能支持。
頃之,湯東野倉皇至,浚問,知俊來。
浚知帝遇俊厚,可與謀事,谕東野急開門納之。
浚語俊曰:“太尉知皇帝遜位之由否?此蓋苗傅等欲危社稷。
”言未旋,泣數行下,俊亦大哭。
浚谕決策起兵問罪,俊泣拜,且曰:“此事須侍郎濟以機術,勿令驚動官家。
”浚哽噎首肯。
移時,辛永完、趙哲至,為浚言,“傅每事取決王鈞甫、馬柔吉。
傅素乏心機,而劉正彥輕疏,聞公舊識鈞甫,當先以書離間二人,然後徐為之計。
”浚然其說,即同趙哲馳入張俊軍中撫谕,且厚犒之,人情大悅。
浚以蠟書谕呂頤浩、劉光世起兵狀,又令俊先遣精兵二千扼吳江。
永宗,道宗弟也。
己醜,改建炎三年為明受元年。
先是王世修見朱勝非,勝非谕曰:“國家艱難,可謂功名之秋。
古人見機而作,能易亂為治,轉禍為福,在反掌間耳。
亦有意于此乎?”世修喜曰:“世修無意從軍,因循至此;朝廷若有除授,固所願也。
”勝非曰:“尋常等級序進,所以待常士;若能奮身立事,雖從官可即得。
”世修益喜,于是為之往來傳道。
會苗傅乞改年号,劉正彥乞移跸建康。
勝非留身,太後谕以二事,勝非曰:“移跸豈可遽議!金近在江北,沿江皆未有備。
”太後曰:“何以卻之?”勝非曰:“俟降出文字,朝廷且與判收,徐議區處可也。
”後曰:“審慎處置,此是第一次理會事。
”勝非曰:“臣近察二兇,愚無英氣。
鈞甫、世修皆有悔意,未敢深诘,但以利動之,約其再來。
”後遽曰:“如何?”勝非請屏左右,後曰:“惟張夫人在此。
”勝非問:“夫人何人?”後曰:“張夫人年高習事,官品亦尊,嘗教哲宗、道君讀書,朝廷文字皆經其手,禁中事莫不預知,即令往來睿聖宮。
卿但奏事。
”勝非曰:“主上反正,已有端緒;二兇之力,至此極矣。
向張逵建議誘說諸軍,掠取王淵及諸内臣家,人人可以緻富。
及掠索之後,所得不副所聞,人有悔意,數日來,小校有遁去者。
此皆傅所親統領官張昕言之,請因張夫人密奏主上。
”昕,秦州人,本王淵部曲,後在傅軍中,以正彥手殺淵,極銜之。
又二月,傅、正彥至都堂申言二事,勝非以移跸為不可。
苗傅趣之,勝非曰:“已議朝夕行。
”傅曰:“人言‘炎’字是兩火,故多盜,乞早改元。
”勝非以聞,太後曰;“三事中年号稍輕,若全然不從,恐别生事。
”會世修再至,勝非與語,因論二将所陳如改元等事,未得請,頗以為言。
語未畢,内批傅第三奏雲:“可改元明德或明受。
”勝非以示世修曰:“已從請矣。
”世修曰:“乞姑留此奏,明日降下。
俟還軍中,為言已論改元事,庶于世修無疑。
”勝非以為然,至是降制。
尚書禮部侍郎、節制平江府、常、秀、湖州、江陰軍軍馬張浚上言:“睿聖皇帝方春秋鼎盛,而遽爾退避,恐四方聞之,不無疑惑,萬一别生它事。
尚望詳酌施行。
”
先是苗傅等以省劄趣浚行,浚戒湯東野、趙哲各密具奏,稱:“金未盡退,及靳賽之衆窺伺平江,若張浚朝就道,夕敗事。
”浚亦奏:“今張浚人馬乍回平江,人情震詟,若臣不少留彈壓,恐臻敗事。
”浚欲奏請帝複辟,張俊、辛永宗、趙哲共以為:“若此,恐傅等自疑罪大不容,或别生奸謀,請以計款之。
”浚用其策,自遞發奏狀,并以其副申尚書省,乞率文武百官力賜祈請。
又以手書遺傅、正彥,言:“太後垂簾,皇帝嗣位,固天下所願。
向所慮者,宦官無知,時撓庶政,今悉戮其無狀者,最快人望。
惟睿聖退避一事,若不力請,俾聖意必回,與太母分憂同患,中興之業,未易可圖。
二公忠義之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