敵國聞之,豈不轉加輕侮?傅、正彥号哭固請,太後不聽。
”傅、正彥呼其衆曰:“太後不允所請,吾當解衣就戮。
”遂作解衣袒背之狀。
太後複呼之曰:“統制名家子孫,豈不明曉?今日之事,實難聽從。
”傅曰:“三軍之士,自早至今未飯,事久不決,恐生它變。
”顧朱勝非曰:“相公何無一言?今日大事,正要大臣果決。
”勝非不能對。
适顔岐自帝前來,奏太後曰:“皇帝令臣奏知,已決意從苗傅所請,乞太後宣谕。
”太後猶不允。
傅等語言益迫。
太後還入門,帝遣白以事無可奈何,須禅位。
勝非泣曰:“逆謀一至于此,臣位宰臣,義當死國,請下樓面诘二兇。
”帝曰:“兇焰如此,卿往必不全。
既殺王淵,又害卿,将置朕何地!”乃揮左右稍卻,附耳曰:“朕今與卿利害正同,當為後圖;圖之不成,死亦未晚。
”遂命勝非以四事約束傅:一曰尊事皇帝如道君皇帝故事,供奉之禮,務極豐厚;二曰禅位之後,諸事并聽太後及嗣君處分;三曰降诏畢,将佐軍士即時解甲歸寨;四曰禁止軍士,無肆劫掠、殺人、縱火。
如遵依約束,即降诏遜位。
傅等皆曰:“諾。
”
帝顧兵部侍郎兼權直學士院李邴、令草诏,邴請帝禦劄。
帝即所禦椅上作诏曰:“朕自即位以來,強敵侵淩,遠至淮甸,其意專以朕躬為言。
朕恐其興兵不已,枉害生靈,畏天順人,退避大位。
朕有元子,毓德東宮,可即皇帝位,恭請隆祐太後垂簾同聽政事。
庶幾消弭天變,慰安人心,敵國聞之,息兵講好。
”帝書昭已,遣人持下宣示。
勝非至樓下,呼傅幕屬将佐問之,王鈞甫進曰:“二将忠有馀而學不足耳。
”宣诏畢,傅、正彥麾其軍退,移屯祥符寺。
時已未刻,帝徒步歸禁中。
軍士退去,尚喧呼于市曰:“天下太平也!”
是時諸門,皆傅等以甲士守視,不聽人出入。
方事之未決也,康允之奏:“恐軍士乘勢攘殺,請出門慰撫。
”乃見傅、正彥,告以故,正彥以一甲馬、二十甲士授之。
允之周行進衢,杭人賴以安堵。
帝既還内,宰執從至殿門。
勝非呼典班高琳附奏:“今夕宰執内宿。
”帝獨召勝非至後殿,垂簾,太後見勝非号泣。
帝曰:“康履、曾擇,陵忽諸将,至于馬前聲喏,或倨坐跣足,使諸将立于前,此皆招禍之事也。
”勝非曰:“履、擇必有所求,求而不得則怨矣。
”帝曰:“此事終如何?”勝非曰:“王鈞甫輩皆其腹心,适嘗語臣雲:‘二将忠有馀而學不足,’此語可為後圖之緒。
”帝曰:“朕來早不出,太後禦殿。
”勝非曰:“來日當降赦。
蓋群兇既殺王淵,又劫掠,意必望赦。
它日勢可行遣,豈複論此!今當召李邴就草赦,庶可共議。
”帝曰:“卿自為之,如何?”勝非曰:“當宣召學士内宿,令禦史台集百官宣讀,一如平日,庶群兇不疑。
”勝非又奏:“母後垂簾,當二人同對;臣有獨奏事不可形于紙筆者,豈可與它人同之!欲降旨,以時事艱難,許臣僚奏對。
”太後曰:“彼不疑否?”勝非曰:“宜自苗傅始,仍與其徒日引一人上殿,以弭其疑。
”勝非退,太後語帝曰:“賴相此人,若汪、黃未退,事已不可收拾矣。
”它日,傅等入對,太後勞勉之,傅等皆喜。
由是臣僚獨見論機事,賊亦不疑。
是日,上移禦顯忠寺,宰執百官侍衛如儀,内人六十四人肩輿以從。
傅等遣人伺察,恐匿内侍故也。
甲申,太後與魏國公垂簾,朱勝非稱疾不出,太後命執政詣其府,勝非乃出。
是日,上徽号曰睿聖仁孝皇帝,以顯忠寺為睿聖宮,留内侍十五人,馀諸州編置。
降制大赦。
诏:“有司月以錢米廪給司馬光之後。
”
起複定國軍承宣使、帶禦器械、鄜延路馬步總管、禦營平寇左将軍韓世忠為捧日天武四廂都指揮使、禦營使司專一提舉一行事務都巡檢使,武甯軍承宣使、帶禦器械、秦鳳路馬步軍副總管、禦營前軍統制張俊為捧日天武四廂都指揮使。
仍命俟以三百人赴秦鳳,二千人付統制官陳思恭,一千人付将官楊沂中留吳江把隘,馀令以次統領官押赴行在。
丙戌,京東東路安撫使劉洪道失青州,乃率官吏奔仰天陂寄治,士民多從之者。
江東制置使呂頤浩方至江甯,忽奉内祥禅诏赦,遂會監司議,皆莫敢對。
退,謂其屬官李承邁曰:“是必有兵變。
”承邁曰:“诏詞有畏天順人之語,此恐其出于不得已也。
”其子抗侍側,曰:“兵變無疑矣。
”頤浩即遣人入杭伺賊,并寓書于張浚、劉光世,痛述國家艱難之狀,别以片紙遺浚曰:“時事如此,吾侪可但已乎!”承邁,清臣孫,嘗通判雄州,避亂南渡,頤浩引用之。
時有自杭州赉傅等檄文至平江者,浚讀,恸哭,乃決策舉兵。
夜,召兩浙路提點刑獄公事趙哲,告以故,令哲盡調浙西射士,以急切防江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