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卷一百十六

首頁
    微宗,妣富察氏為惠昭皇後。

     乙亥,帝禦射殿,賜進士汪洋等二百二十人及第、出身。

    洋乞避遠祖嫌名;時年十八,帝以其與王拱辰同歲,賜名應辰。

     戊寅,金主尊太祖後赫舍哩氏、太宗後唐古氏皆為太皇太後。

     乙酉,尚書左仆射、監修國史趙鼎上《重修神宗實錄》五十卷。

    舊文以墨,新修以朱,删出以黃。

    帝起,詣殿東壁,焚香再拜受書。

    鼎、沖及直史館諸人進秩各有差。

     金改葬景宣景及惠昭後于興陵。

     是月,淮西宣撫司統制官華旺複光州。

     名雷州寇準廟曰旌忠。

     自靖康之末,兩河之民不從金者,皆于太行山保聚。

    太原義士張橫者,有衆二千,來往岚、憲之間,是秋,敗金人于憲州,擒其首将。

    又有梁青者,懷、衛間人,聚衆數千人,破神山縣,平陽府判官鄭爽以大軍讨之,不敢進。

    居數日,都統制烏瑪刺引騎五百與爽會,乃并其兵與青戰,兵敗,為青所殺。

     冬,十月,丙午,複高郵縣為軍,以知縣兼軍事。

     乙酉。

    罷宮觀月破供給錢。

     自蔡京用事,始創祠官供給,庶官依本資序降二等,學士以上不降。

    王黼繼相,已除其法,紹興令複舊,至是除之。

     庚戌,尚書右仆射張浚入見。

     浚既平賊,遂自鄂、嶽轉淮東、西,會諸大将議防秋之宜,至是入見。

    诏:“浚母慶國夫人計氏進封蜀國,兄直徽猷閣滉賜紫章服,賜浚銀帛千匹兩,親二人六品服,一人承務郎。

    ”帝親書《周易》、《否泰封》賜浚。

     乙卯,端明殿學士、荊湖南路安撫制置大使兼知潭州席益為資政殿學士、成都、潼川、夔州、利州路安撫制置大使兼知成都府。

     先是川陝宣撫副使吳玠與都轉運使趙開不鹹,玠疊以饋饷不給訴于朝,開亦稱老病求罷,故命益往帥。

    诏以益前執政,序位在宣撫副使之上,逐州兵馬并隸大使司;如邊防切緊大事,即令宣撫司處置,其調發隸都督府。

     觀文殿大學士、提舉西京嵩山崇福宮李綱為江南西路安撫制置大使,兼知洪州。

     張浚數于帝前言綱忠,趙鼎亦為帝言綱才器過人,故有是命。

     鎮南軍節度使、開府儀同三司、提舉臨安府洞霄宮呂頤浩為荊湖南路安撫制置大使,兼知潭州。

     丁巳,故文林郎範正平,贈直秘閣,予一子官。

    正平,純仁長子也,以忏蔡京故陷黨籍,不出仕,終身為選人。

     戊午,诏:“川、陝類省試合格第一名,依殿試第三名例推恩,馀并賜同進士出身,特奏名人令宣撫司置院差官試時務策一道。

    ”以道遠舉人赴殿試不及故也。

     庚申,故承議郎吳俦贈直秘閣,官其家一人。

    俦,育孫也,名在黨籍,其家請而賜之。

     乙醜,淮東宣撫使韓世忠,奏僞齊遣沂、海州等簽軍攻犯漣水軍,世忠遣統制官、吉州刺史呼延通等擊殪之,所脫無幾。

    帝曰:“中原赤子,為豫逼脅,死于鋒镝,良可憫也。

    可令收拾遺骸埋瘗,設水陸齋追薦。

    仍出榜曉谕,使彼知朝廷矜恤之意。

    ”乃賜通袍帶,将官拱衛大夫、貴州刺史王權已下金碗,仍以通為果州團練使,權領果州團練使,與将士推恩有差。

     是月,祫享太廟,祖宗并為一列,不序昭穆,謂之随宜設位,以廟之前楹迫狹故也。

     十一月,庚午朔,初置節度使已下象牙牌。

    其法,自節钺正任至橫行遙郡,第其官資,書之于牌,禦書押字,刻金填之,仍合用制造,一留禁中,一降付都督府,相臣主其事。

    緩急臨敵,果有建立奇勳之人,量其功勞,先次給賜,以為執守。

    自軍興以來,皆宣撫使便宜給劄補轉,至是都省有此請焉。

     癸酉,诏:“一應守臣守禦,臨難不屈,死節昭著,不以官品高下,并令帥司保奏,特與賜谥。

    ” 乙亥,進士顔邵特補右修職郎,卓右迪功郎,彥輝下州文學。

     初,帝聞顔真卿之後有居溫州者,命守臣推擇以聞,得邵等三人,而彥輝,則真卿十一世孫也。

    帝謂大臣曰:“人有一死,或輕于鴻毛,或重于泰山,在處死為難耳。

    真卿在唐死節,可謂得所處矣。

    況今艱難之際,欲臣下盡節,可量與推恩,以為忠義之勸。

    況仁祖時,曾命顔似賢以官,自有故事。

    ”遂命邵、卓監潭州南嶽廟。

     金主以尚書令、宋國王宗磐為太師。

    宗磐自以太子,當為安班貝勒。

    金主雖加尊禮,而宗磐心常怏怏。

     先是金天會五年,司天楊級始造曆,其所用曆元日法,不知所本,或曰因宋《紀元曆》而增損之也。

    乙亥,初頒曆,其後名之曰《大明曆》。

     己卯,金以元帥左監軍完顔希尹為尚書左丞相兼侍中,以太子少保高慶裔為左丞,平陽尹蕭慶為右丞。

    希尹自太祖舉兵,常在行陳,所至有功,又嘗權西南、西北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