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紀一百三十三∷起屠維單阏七月,盡上章執徐十二月,凡一年有奇。
○高宗受命中興全功至德聖神武文昭仁憲孝皇帝
紹興二十九年金正隆四年
秋,七月,壬午朔,淮東安撫司言:“北邊蝗蟲為風所吹,有至盱眙軍、楚州境上者,然不食稼,比複飛過淮北,皆已淨盡。
”癸巳,帝謂大臣曰:“此事甚可喜,仰見上天垂祐之意。
”
丁亥,權吏部尚書、同修國史兼侍讀賀允中參知政事。
己醜,權尚書吏部侍郎兼史館修撰兼侍讀葉義問權吏部尚書。
癸巳,中書舍人洪遵言:“近奉指揮,自今功臣子孫序遷至侍從,并令久任在京宮觀,永為定法。
臣竊計内外将家子孫無慮二千人,若以序遷,不出十年,西清次對之班,皆可坐緻。
太祖皇帝之世,所與開國創業及南征西伐諸大臣,功如曹彬、潘美、王審琦、石守信、王全斌、慕容延钊之徒,其子若孫不過諸司使,惟彬之子琮、玮以功名自奮,王承衍、石保吉以聯姻帝室,皆為節度使,初不聞有遞遷侍從之例。
今指揮一出,使十年之間,清穆敝閑之地,類皆将種,非所以示天下之美觀,望收還前诏。
”從之。
戊戌,翰林學士、修國史周麟之,言左宣教郎、知雙流縣李焘,嘗著《續皇朝公卿百官表》九十卷,诏給劄錄付史館。
焘博學剛正,張浚、張焘鹹器重之。
秦桧盛時,嘗遣人谕意,欲得焘一通問,即召用之,焘迄不與通,坐此偃蹇州縣二十年。
四川安撫制置使王剛中聞其名,奏以為幹辦公事。
初,焘父中,仕至左朝奉大夫,通習本朝典故。
焘以司馬光《百官表》未有繼者,乃遍求正史、實錄,旁采家集、野史,增廣門類,起建隆,迄靖康,分新舊官制,踵而成書。
其後《續資治通鑒長編》蓋始于此。
己酉,诏:“殿前司破敵軍,以五千為額。
”時左翼軍之改隸者,與統制官陳敏所募士才二千人,乃于本司諸軍那摘以充其數。
八月,甲子,诏:“左朝請郎、兩浙東路提點刑獄公事徐度,左朝請郎、兩浙西路提點刑獄公事呂廣問,左迪功郎朱熹,并召赴行在;右通直郎、知建州建安縣韓元吉,令任滿日赴行在。
”并诏度、廣問:“俟任滿日,與在内升等差遣。
”
熹少孤,從延平李侗學。
弱冠,中進士第,調泉州同安簿,官滿,當路尊敬,不敢以屬吏相待,同安之民不忍其去,五年而後罷。
于是慨然有不仕之志,築室武夷山中,四方遊學之士多從之。
帝聞其賢,故召之,熹卒不至。
丙寅,翰林學士兼修國史周麟之兼侍讀、權尚書刑部侍郎。
乙卯,金尚書左丞相蔡松年卒,金主悼惜之,奠于其第,命作祭文以見意。
是月,金诏諸路調馬以戶口為差,計五十六萬馀匹,富室有至六十匹者,仍令戶自養飼以俟。
九月,甲申,诏:“建炎以來奉使未還,後嗣無人食祿者,并予一子官。
”
乙酉,奉使大金稱謝使同知樞密院事王綸、副使昭信軍節度使、領閤門事曹勳等還朝,言鄰國恭順,和好無它;丙戌,宰相湯思退拜賀。
帝曰:“朕自綸等歸,中夜以思,不寒而慄。
蓋前此紛紛之論,皆欲沿邊屯戌軍馬,移易将帥,及儲積軍糧之類,便為進取之計。
萬一遂成輕舉,則兵連禍結,何時而已!今而後宜安邊息民,以圖久長。
”
甲午,尚書右仆射湯思退遷左仆射,參知政事陳康伯守右仆射,并同中書門下平章事。
省樞密院機速房。
乙未,以皇太後服藥,赦天下,命輔臣祈禱天地、宗廟、社稷。
不視朝,召輔臣奏事内殿。
丙申,放臨安府公私僦錢半月。
诏:“諸路四等以下戶去年未納稅賦,兩浙、江東、西去年水災赈貸物料,及浙東、江西民田為螟螣損稻者,其租賦皆蠲之。
”丁酉,減僧、道今年丁錢之半。
己亥,诏:“見鹽贓罰及賞錢,并與除放。
”皆為東朝祈福也。
庚子,皇太後韋氏崩于慈甯宮,年八十。
自南渡後,典故多有司省記,至恤章又諱不錄。
至是一時斟酌,皆出于太常寺少卿宋斐,而博士杜莘老以古誼裁定。
壬寅,诏:“權吏部侍郎沈介暫兼權禮部侍郎。
”
癸卯,翰林學士周麟之為大金奉表哀謝使,吉州團練使、知閤門事蘇華假崇信節度使副之。
時朝廷已議定遺金金缯等物,麟之固請增币而後行。
麟之至金,金主喜其辨利,則賜加厚。
丁未,百官以帝未聽政,詣文德殿門進名,自是不複臨。
冬,十月,辛亥朔,不視朝,文武百僚詣文德殿門進名奉慰,自是朔望皆如之。
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