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所知,不能奮起。
必得豪傑,乃滅此賊。
”巨源曰:“非先生不足以舉此事,非巨源不足以了此事。
”會興州中軍正将李好義,亦結軍士李貴、進士楊君玉、李坤辰、李彪等數十人謀誅曦。
好義曰:“此事誓死報國,救四蜀生靈。
但曦死後,若無威望者鎮撫,恐一變未已,一變複生。
”欲立長史安丙以主事,使坤辰邀巨源與會。
巨源往與約,還報丙。
丙始出視事。
君玉與白子申共草密诏。
乙亥,未明,好義率其徒七十四人入僞宮。
時僞宮門洞開,好義大呼而入曰:“奉朝廷密诏,以安長史為宣撫,令我誅反賊,敢抗者夷其族。
”曦衛兵千馀,聞有诏,皆棄梃而走。
巨源持诏乘馬,自稱奉使,入内戶。
曦啟戶欲逸,李貴前執之,刃中曦頰。
曦反撲貴仆于地,好義即呼王換斧其腰,曦始縱貴,貴遂斫其首,馳告丙。
宣诏,持曦首撫定,城中市不易肆,盡收曦黨,殺之。
衆推丙權四川宣撫使,巨源權參贊軍事。
丙陳曦所以反及矯制平賊便宜賞功狀,上疏自劾,待罪,函曦首及違制法物與曦所受金人诏印送于朝。
曦僣立凡四十一日。
先是韓侂胄聞曦反,大懼,與曦書,許以茅土之封,且召知鎮江府宇文紹節問計。
紹節雲:“安丙必能讨賊。
”侂胄乃密以帛書谕丙雲:“若能圖曦報國以明本心,即當不次推賞。
”書未達而誅曦,露布已至,舉朝大喜。
曦首至臨安,獻于廟社,枭之市三日。
诏誅曦妻子,家屬徙嶺南,奪曦父挺宮爵,遷曦祖璘子孫出蜀,存璘廟祀,玠子孫免連坐。
金珠赫哷果勒齊未至蜀而吳曦已誅,金主聞之,意殊沮,遣使責完顔綱曰:“曦之降,自當進據仙人關,以制蜀命,且為曦重。
既不據關,複撤兵,使安丙無所憚,是宜有今日也!”
三月,丁醜,斬僞四川都轉運使徐景望于利州。
庚子,以楊輔為四川宣撫使,安丙副之,許奕為宣谕使。
金以完顔匡為左副元帥。
壬寅,四川宣谕使程松落職,筠州安置;尋徙澧州。
楊巨源、李好義謂安丙曰:“曦死,賊破膽矣。
關外西和、成、階、鳳四州,為蜀要害,宜乘勢複取之;不然,必為後患。
”丙從之,好義進兵,次于獨頭嶺,會忠義及民兵夾擊,金人死者蔽路。
七日,至西和州,金将完顔欽遁去。
好義整衆而入,軍民歡呼迎拜,好義籍府庫以歸于官。
于是張林、李簡複成州,劉昌國複階州,張翼複鳳州,孫忠銳複大散關。
金鞏州钤轄完顔阿實戰死,金主命完顔綱撤五州之兵,退保要害。
好義進趣秦州,軍聲大振,丙心忌之。
夏,四月,丙辰,金以赫舍哩子仁為右副元帥。
己未,以方信孺為國信所參議官,如金軍。
時韓侂胄募可以報使金帥府者,近臣薦信孺可使,自蕭山丞召赴行在,命以使事。
信孺曰:“開釁自我,金人設問首謀,當以何詞答之?”侂胄矍然。
信孺遂持張岩書以行。
丁卯,召楊輔還,以吳獵為四川制置使。
時朝廷察安丙與輔異,召輔赴阙。
輔抵建康,引咎不進。
著作佐郎楊簡言輔棄成都,不當召,遂命輔知建康。
戊辰,以資政殿學士錢象祖參知政事。
己巳,改興州為沔州,以李好義為副都統制。
庚午,贈楊震仲官,仍官其子一人。
癸酉,金人複破大散關。
安丙素惡孫忠銳,至是大散關失守,丙檄忠銳還,欲殺之,先命楊巨源偕李邦甯以沔兵二千策應。
巨源至鳳州,因忠銳出迎,伏壯士于幕後,突出殺之,及其子揆。
丙遂以忠銳附僞表聞于朝。
五月,戊寅,诏:“吳曦黨李紳之等十六人,除名,編管兩廣及湖南諸州。
”
己卯,金主幸東園,射柳。
辛卯,太皇太後謝氏崩。
戊戌,複以楊輔為四川制置使,召吳獵還。
李好義攻秦州,圍皂角堡,金都統珠赫哷果勒齊以兵赴之。
好義列陳山谷,以武車為左、右翼,伏弩其下,徑前搏戰,果勒齊禦之。
南師陽卻,果勒齊追之,遇伏,不得前,乃退而結陳。
好義麾衆複至,凡五戰,南師陳益堅。
果勒齊患之,分騎為二,輪悉出戰;久之,潛遣兵自山馳下合擊,南師陳動,士卒多死,好義乃解圍去。
是月,金放宮女二十人。
六月,乙巳朔,金诏:“朝官六品、外官五品以上及親王,舉通錢谷一人,不舉者罰,舉不當者論如律。
”
己酉,金以山東多盜,制:“同黨能自殺捕者,官賞有差。
”
戊午,金以烏庫哩誼為元帥左監軍,完顔薩喇為元帥左都監。
己未,李好義遇毒死,時吳曦舊将王喜,遣其黨劉昌國赴西和州,聽好義節制。
好義與之酬酢,歡飲達旦,好義心腹暴痛死,昌國遁去。
即殓,口鼻爪指皆青黑,居民号恸如私親。
朝廷慮喜為變,授節度使,移荊鄂都統制。
既而昌國痘發死。
癸酉,安丙殺參議官楊巨源,初,吳曦之誅,實楊巨源、李好義首倡,安丙以勞績上于朝,僞言以巨源、好義為首,實則獨後二人。
及獎谕誅叛诏書至沔州、巨源謂人曰:“诏命一字不及巨源,疑有蔽其功者。
”俄報王喜授節度使,而巨源僅得通判,心益不平,乃為啟以謝丙曰:“飛矢以下聊城,深慕魯仲連之高誼;解印而去彭澤,庶幾陶靖節之清風。
”即又訴功于朝。
或謂丙曰:“巨源謀為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