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卷二百一

首頁
    ◎元紀十九∷起重光作噩正月,盡昭陽大淵獻十二月,凡三年。

     ○英宗睿聖文孝皇帝 諱碩迪巴拉,仁宗嫡子也,母莊懿慈聖皇後鴻吉哩氏,以大德七年二月甲子生。

    延祐三年十二月丁亥,立為皇太子;六年十月戊午,命參決庶務。

     至治元年年 春,正月,丁醜,修佛事于文德殿。

     甲申,召高麗王王璋赴上都。

     丙戌,帝服衮冕,享太廟,以左丞相拜珠亞獻,知樞密院事圖哲伯終獻。

     自世祖建太廟以來,曆十四年,未行親享之禮,拜珠乃言曰:“古雲禮樂百年而後興,此其時矣。

    ”帝悅曰:“朕能行之。

    ”敕有司上親享太室儀注。

    至是禮畢,诏群臣曰:“一歲惟四祀,使人代之,不能緻如在之誠,實所未安。

    歲必親祀,以終朕身。

    ”廷臣或言祀事畢宜赦天下,帝谕之曰:“恩可常施,赦不可屢下。

    使殺人獲免,則死者何辜!”命中書陳便宜事,行之。

     丁亥,帝欲結彩樓于禁中,元夕張燈設宴。

    參議中書省事張養浩上疏于左丞相拜珠,拜珠謂當進谏,即袖其疏入奏,其略曰:“世祖臨禦三十馀年,每值元夕,闾閻之間,燈火亦禁;況阙庭之嚴,宮掖之邃,尤當戒慎。

    今燈山之構,臣以為所玩者小,所系者大;所樂者淺,所患者深。

    願以崇儉慮遠為法,以喜奢樂近為戒。

    ”帝覽而喜曰:“非張希孟不敢言。

    ”遽命罷之,且曰:“有臣如此,朕複何憂!自今朕凡有過,豈特台臣當谏,人皆得言。

    ”賜養浩帛以旌其直。

     二月,戊申,改中都威衛為忠翊侍衛親軍都指揮使司。

     己酉,作仁守神禦殿于普慶寺。

     辛亥,調軍三千五百人修上都華嚴寺。

     大永福寺成,賜金銀鈔币。

     丁巳,畋于柳林,敕更造行宮。

     壽安山寺役甚急,監察禦史索約勒、哈迪密實與同列觀音保、成珪、李謙享上章極谏,以為“東作方始而興大役,以耗财病民,非所以祈福也。

    且歲在辛酉,不宜興築。

    ”奏入,帝怒。

    初,司徒劉夔妄獻浙右民田,冒出内帑鈔六百萬貫,丞相特們德爾分取其半;禦史發其奸,由是疾忌台谏。

    治書侍禦中索諾木,特們德爾之子也,至是密奏曰:“彼宿衛舊臣,聞事有不便,弗即入白,而讪上以揚己之直,大不敬。

    ”帝乃殺索約勒、哈迪密實與觀音保;杖珪、謙享,黥之,竄于紐爾幹地。

    二人始亦不測,而特們德爾方引左丞張思明為己助,思明為言于丞相曰:“言事,禦史職也。

    祖宗以來,未嘗殺谏臣。

    成、李既屬吏,當論法。

    ”二人由是得輕典。

     丁卯,以僧法洪為釋源宗主,授司徒。

     罷先朝傳旨濫選者。

     三月,丙子,建帝師帕克斯巴寺于京師。

     丁醜,發民兵疏小直沽白河。

     庚辰,廷試進士,賜泰布哈、宋本等六十四人及第、出身。

     辛巳,帝如上都,拜珠從至察罕諾爾,帝以行宮制度卑隘,欲廣之,拜珠曰:“此地苦寒,入夏始種粟黍。

    陛下初登大寶,不求民瘼,而遽興大役以妨農務,恐失民望。

    ”帝乃止。

     帝嘗謂拜珠曰:“朕委卿以大任者,以乃祖穆呼哩從太祖開拓土宇,安圖相世祖克成善治也。

    卿念祖宗令聞,豈有不盡心者乎!”拜珠再拜曰:“陛下委臣以大任,臣有所畏者三:畏辱祖宗;畏天下事大,識見有所未盡;畏年少不克負荷,無以上報聖恩耳。

    ” 壬午,遣咒師多爾濟往牙濟、班蔔二國取《佛經》。

     癸未,制禦服珠袈裟。

     甲申,敕纂修《仁宗實錄》、《後妃功臣傳》。

     乙酉,寶集寺金書西番《般若經》成,置大内香殿。

     益壽安山造寺役軍。

     己醜,大同路麒麟生。

     己亥,宦者博啰特穆爾,坐罪流紐爾幹地。

     辛醜,以特克實為禦史大夫,佩金符,領忠翊侍衛親軍都指揮使。

    帝嘗謂特克實曰:“徽政雖隸太皇太後,朕視之與諸司同,凡簿書宜悉令禦史檢核。

    ” 夏,四月,己未,造象駕金脊殿。

     戊辰,敕賜特們德爾父祖碑。

     命宦者博啰台為太常署令,太常官言“刑人難與大祭”,遂罷之。

     五月,丙子,毀上都回回寺,以其地營帝師殿。

     壬午,遷武宗子親王圖蔔特穆爾于瓊州。

    時持們德爾懷私固寵,構釁骨肉,諸王、大臣莫不自危。

    中政使耀珠告托歡徹爾等交通親王,于是徙圖蔔特穆爾遠居海南。

    因禁日者勿交通諸王、驸馬,掌陰陽五科者毋洩占候。

     辛卯,海漕糧至直沽,遣使祀海神天妃。

     作行殿于缙山流杯池。

     乙未,命世家子弟成童者入國學。

     辛醜,太常禮儀院進太廟制圖。

    禦史、翰林、太常臣集議,以為:“前代廟室,多寡不同。

    晉則兄弟同為一室,正室增為十四間,東西各一間;唐九廟,後增為十一室;宋增室至十八,東西夾室各一間,以藏祧主。

    今太廟雖分八室,然兄弟為世,止六世而已。

    世祖所建,前廟後寝,往歲寝殿災
上一章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