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臣為君畏之!」項梁弗聽。
乃使宋義使於齊,道遇齊使者高陵君顯,曰:「公將見武信君乎?」曰:「然。
」曰:「臣論武信君必敗;公徐行卽免死,疾行則及禍。
」二世悉起兵益章邯擊楚軍,大破之定陶,項梁死。
時連雨,自七月至九月。
項羽、沛公攻外黃未下,去,攻陳留;聞武信君死,士卒恐,乃與將軍呂臣引兵而東,徙懷王自盱眙都彭城。
呂臣軍彭城東;項羽軍彭城西,沛公軍碭。
魏豹下魏二十餘城;楚懷王立豹為魏王。
後九月,楚懷王幷呂臣、項羽軍,自將之;以沛公為碭郡長,封武安侯,將碭郡兵;封項羽為長安侯,號為魯公;呂臣為司徒,其父呂青為令尹。
章邯已破項梁,以為楚地兵不足憂,乃渡河,北擊趙,大破之;引兵至邯鄲,皆徙其民河內,夷其城郭。
張耳與趙王歇走入鉅鹿城,王離圍之。
陳餘北收常山兵,得數萬人,軍鉅鹿北。
章邯軍鉅鹿南棘原。
趙數請救於楚。
高陵君顯在楚,見楚王曰:「宋義論武信君之軍必敗;居數日,軍果敗。
兵未戰而先見敗徵,此可謂知兵矣!」王召宋義與計事而大說之,因置以為上將軍,項羽為次將,範增為末將,以救趙。
諸別將皆屬宋義,號為「卿子冠軍」。
初,楚懷王與諸將約:「先入定關中者王之。
」當是時,秦兵強,常乘勝逐北,諸將莫利先入關;獨項羽怨秦之殺項梁,奮願與沛公西入關。
懷王諸老將皆曰:「項羽為人,慓悍猾賊,嘗攻襄城,襄城無遺類,皆阬之;諸所過無不殘滅。
且楚數進取,前陳王、項梁皆敗,不如更遣長者,扶義而西,告諭秦父兄。
秦父兄苦其主久矣,今誠得長者往,無侵暴,宜可下。
項羽不可遣;獨沛公素寬大長者,可遣。
」懷王乃不許項羽,而遣沛公西略地,收陳王、項梁散卒以伐秦。
沛公道碭,至陽城與杠裡,攻秦壁,破其二軍。
二世三年(甲午、前二O七年)
冬,十月,齊將田都畔田榮,助楚救趙。
沛公攻破東郡尉於成武。
宋義行至安陽,留四十六日不進。
項羽曰:「秦圍趙急,宜疾引兵渡河;楚擊其外,趙應其內,破秦軍必矣!」宋義曰:「不然。
夫搏牛之蝱,不可以破蟣蝨。
今秦攻趙,戰勝則兵疲,我承其敝;不勝,則我引兵鼓行而西,必舉秦矣。
故不如先鬬秦、趙。
夫被堅執銳,義不如公;坐運籌策,公不如義。
」因下令軍中曰:「有猛如虎,狠如羊,貪如狼,強不可使者,皆斬之!」
乃遣其子宋襄相齊,身送之至無鹽,飲酒高會。
天寒,大雨,士卒凍飢。
項羽曰:「將戮力而攻秦,久留不行。
今歲饑民貧,士卒食半菽,軍無見糧,乃飲酒高會。
不引兵渡河,因趙食,與趙幷力攻秦,乃曰『承其敝』。
夫以秦之強,攻新造之趙,其勢必舉。
趙舉秦強,何敝之承!且國兵新破,王坐不安席,掃境內而專屬於將軍,國家安危,在此一舉。
今不恤士卒而徇其私,非社稷之臣也!」
十一月,項羽晨朝上將軍宋義,卽其帳中斬宋義頭。
出令軍中曰:「宋義與齊謀反楚,楚王陰令籍誅之!」當是時,諸將皆慴服,莫敢枝梧,皆曰:「首立楚者,將軍家也;今將軍誅亂。
」乃相與共立羽為假上將軍。
使人追宋義子,及之齊,殺之。
使桓楚報命於懷王。
懷王因使羽為上將軍。
十二月,沛公引兵至栗,遇剛武侯,奪其軍四千餘人,幷之;與魏將皇欣、武滿軍合攻秦軍,破之。
故齊王建孫安下濟北,從項羽救趙。
章邯築甬道屬河,餉王離。
王離兵食多,急攻鉅鹿。
鉅鹿城中食盡、兵少,張耳數使人召前陳餘。
陳餘度兵少,不敵秦,不敢前。
數月,張耳大怒,怨陳餘,使張黶、陳澤往讓陳餘曰:「始吾與公為刎頸交,今王與耳旦暮且死,而公擁兵數萬,不肯相救,安在其相為死!苟必信,胡不赴秦軍俱死;且有十一二相全。
」陳餘曰:「吾度前終不能救趙,徒盡亡軍。
且餘所以不俱死,欲為趙王、張君報秦。
今必俱死,如以肉委餓虎,何益!」張黶、陳澤要以俱死,餘乃使黶、澤將五千人先嘗秦軍,至,皆沒。
當是時,齊師、燕師皆來救趙,張敖亦北收代兵,得萬餘人,來,皆壁餘旁,未敢擊秦。
項羽已殺卿子冠軍,威震楚國,乃遣當陽君、薄將軍將卒二萬渡河救鉅鹿。
戰少利,絕章邯甬道,王離軍乏食。
陳餘復請兵。
項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沈船,破釜、甑,燒廬舍,持三日糧,以示士卒必死,無一還心。
於是至則圍王離,與秦軍遇,九戰,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