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五章 建議和格言 第二部分 我們對待自己的态度

首頁
    之中。

    我們也可以說:這類人都隻各自擁有人性的理念之中的一小部分内容。

    因此,他們需要得到他人的許多補充。

    隻有這樣,他們才能在某種程度上獲得人的完整意識。

    相比之下,一個完整、典型的人就是一個獨立的統一體,而不是人的統一體其中的一小部分。

    因此,這個人的自身也就是充足完備的。

    在這種意義上,我們可以把平庸之輩比之于那些俄羅斯獸角樂器。

    每隻獸角隻能發出一個單音,把所需的獸角恰當地湊在一起才能吹奏音樂。

    大衆的精神和氣質單調、乏味,恰似那些隻能發出單音的獸角樂器。

    确實,不少人似乎畢生隻有某種一成不變的見解,除此之外,就再也沒有能力産生其他的念頭和思想了。

    由此不但解釋清楚為什麼這些人是那樣的無聊,同時也說明了他們何以如此熱衷于與人交往,尤其喜歡成群結隊地活動。

    這就是人類的群居特性。

    人們單調的個性使他們無法忍受自己“,愚蠢的人飽受其愚蠢所帶來的疲累之苦”。

    人們隻有在湊到一塊、聯合起來的時候,才能有所作為。

    這種情形與把俄羅斯獸角樂器集合起來才能演奏出音樂是一樣的道理。

    但是,一個有豐富思想頭腦的人,卻可以跟一個能單獨演奏音樂的樂手相比;或者,我們可以把他比喻為一架鋼琴。

    鋼琴本身就是一個小型樂隊。

    同樣,這樣一個人就是一個微型世界。

    其他人需要得到相互補充,但這種人的單個的頭腦意識本身就已經是一個統一體。

    就像鋼琴一樣,他并不是一個交響樂隊中的一分子,他更适合獨自一人演奏。

    如果他真的需要跟别人合作演奏,那他就隻能作為得到别的樂器伴奏的主音,就像樂隊中的鋼琴一樣。

    或者,他就像鋼琴那樣定下聲樂的調子。

    那些喜愛社會交往的人盡可以從我的這一比喻裡面得出一條規律:交往人群所欠缺的質量隻能在某種程度上通過人群的數量得到彌補。

    有一個有思想頭腦的同伴就足夠了。

    但如果除了平庸之輩就再難尋覓他人,那麼,把這些人湊足一定的數量倒不失為一個好的辦法,因為通過這些人的各自差異和相互補充沿用獸角樂器的比喻我們還是會有所收獲的。

    但願上天賜予我們耐心吧!同樣,由于人們内心的貧乏和空虛,當那些更加優秀的人們為了某些高貴的理想目标而組成一個團體時,最後幾乎無一例外都遭遇這樣的結果:在那龐大的人群當中他們就像覆蓋一切、無孔不鑽的細菌,随時準備着抓住任何能夠驅趕無聊的機會總有那麼一些人混進、或者強行闖進這一團體。

    用不了多長時間,這個團體要麼遭到了破壞,要麼就被篡改了本來面目,與組成這一團體的初衷背道而馳。

    除此之外,人的群居生活可被視為人與人相互之間的精神取暖,這類似于人們在寒冷的天氣擁擠在一起以身體取暖。

    不過,自身具有非凡的思想熱力的人是不需要與别人擁擠在一塊的。

    在《附錄和補遺》的第二卷最後一章裡,讀者會讀到我寫的一則表達這層意思的寓言。

    一個人對社會交往的熱衷程度大緻上與他的精神思想的價值成反比。

    這一句話“他不喜好與人交往”就幾乎等于說“他是一個具有偉大素質的人”了。

    孤獨為一個精神禀賦優異的人帶來雙重的好處:第一,他可以與自己為伴;第二,他用不着和别人在一起。

    第二點彌足珍貴,尤其我們還記得社會交往所意味着的束縛、煩擾甚至危險,拉布葉說過:“我們承受所有不幸皆因我們無法獨處”。

    熱衷于與人交往其實是一種相當危險的傾向,因為我們與之打交道的大部分人道德欠缺、智力呆滞或者反常。

    不喜交際其實就是不稀罕這些人。

    一個人如果自身具備足夠的内涵,以緻根本沒有與别人交往的需要,那确實是一大幸事;因為幾乎所有的痛苦都來自于與人交往,我們平靜的心境它對我們的幸福的重要性僅次于健康會随時因為與人交往而受到破壞。

    沒有足夠的獨處生活,我們也就不可能獲得平靜的心境。

    犬儒學派哲學家放棄所擁有的财産、物品,其目的就是為了能夠享受心境平和所帶來的喜悅。

    誰要是為了同樣的目的而放棄與人交往,那他也就做出了一個最明智的選擇。

    柏那登。

    德聖比埃的話一語中的,并且說得很美妙:“節制與人交往會使我們心靈平靜。

    ”因此,誰要是在早年就能适應獨處,并且喜歡獨處,那他就不啻獲得了一個金礦。

    當然,不是每一個人都能夠這樣做。

    正如人們從一開始就受到匮乏的驅趕而聚集在一起,一旦解決了匮乏,無聊同樣會把人們驅趕到一塊。

    如果沒有受到匮乏和無聊的驅趕,人們或許就會孤身獨處,雖然其中的原因隻是每個人都自認為很重要,甚至認為自己是獨一無二的,而獨自生活恰好适合如此評價自己的人;因為生活在擁擠、繁雜的世人當中,就會變得步履艱難,左右掣肘,心目中自己的重要性和獨特性就會被大打折扣。

    在這種意義上說,獨處甚至是一種自然的、适合每一個人的生活狀态:它使每一個人都像亞當那樣重新享受原初的、與自己本性相應的幸福快樂。

    但當然,亞當并沒有父親和母親!所以,從另一種意義上說,獨處對于人又是不自然的,起碼,當人來到這一世界時,他發現自己并不是孑然一身。

    他有父母、兄弟、姐妹,因此,他是群體當中的一員。

    據此,對獨處的熱愛并不是一種原初的傾向,而是在經曆經驗和考慮以後的産物;并且,對獨處的喜愛随着我們精神能力的進展和與此同時歲數的增加而形成。

    所以,一般而言,一個人對社會交往的渴望程度與他的年齡大小成反比。

    年幼的小孩獨自呆上一會兒的時間就會驚恐和痛苦地哭喊。

    要一個男孩單獨一人則是對他的嚴厲懲罰。

    青年人很容易就會湊在一塊,隻有那些氣質高貴的青年人才會有時候試圖孤獨一人,但如果單獨呆上一天的時間,則仍然是困難的。

    但成年人卻可以輕而易舉做到這一點,他們已經可以獨處比較長的時間了;并且,年紀越大,他就越能夠獨處。

    最後,到達古稀之年的老者,對生活中的快感娛樂要麼不再需要,要麼已經完全淡漠,同輩的人都已一一逝去,對于這種老者來說,獨處正好适合他們的需要。

    但就個人而言,孤獨、離群的傾向總是與一個人的精神價值直接相關。

    這種傾向正如我已經說過的,并不純粹自然和直接地出自我們的需要,它隻是我們的生活經驗和對此經驗進行思考以後的結果,它是我們對絕大多數人在道德和思想方面的悲慘、可憐的本質有所認識以後的産物。

    我們所能碰到的最糟糕的情形莫過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