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五章 建議和格言 第三部分 我們對他人應采取的态度

首頁
    。

    ”一般而言,這一規則适用于物理的以及人的精神領域範圍内的一切事物。

    我所能想起來的唯一例外就是天然砂金石,礦物學家都知道這種物質,它無法與人造的砂金石相比美。

    在這裡,我想對一切造作的行為發出警告:造作的行為總會引起别人的鄙視。

    首先因為它造假和欺騙,這樣,它就是懦弱的行徑,因為欺騙源自于恐懼;其次,造作是我們對自己的某種自我譴責和貶低,因為我們試圖顯示一副我們認為比自己更好、但我們其實又不是的樣子。

    精心打扮,假裝具有某種的素質,其實就是承認自己并不具備這樣的素質。

    不管一個人冒充擁有勇氣、機智、學問、智慧、抑或吹牛以顯得情場得意、有錢、有地位或任何其他,我們都可以從這種假冒行為得出結論:這個人正是在這一方面有所欠缺,因為如果我們真的擁有這方面的素質和長處,那我們并不會想到故意去顯示炫耀它想到我們的這一份擁有,我們就已經心滿意足了。

    這也是那句西班牙諺語的含意:“馬掌(馬蹄鐵)叮當作響是因為缺少了一個釘子。

    ”盡管如此,正如我從一開始就已經說了的,我們不能無條件地放任自己的本性,完全表現自己的本色,因為我們有必要把本質中的許多惡劣和野獸的成份掩藏起來。

    但這隻是我們隐瞞否定屬性的東西的理由,它并沒有表明冒充擁有肯定性質的東西是對的;亦即是說,藏拙遮醜是可以的,但冒充優越卻沒有理由。

    我們也應該知道:甚至在人們還沒弄清楚僞裝的人想要僞裝成為什麼樣子之前,人們就知道他在僞裝了。

    最後,僞裝不會維持多長的時間,始終有一天面具會掉下來的,“沒有人可以長時間戴着面具,人很快就會回複天性”(塞尼加語)。

     第三十一節 正如一個人背負着自己的身體,而對此重負一無所覺,但在移動他人的身體時,他卻感覺到了重量,同理,他不會注意到自己身上的缺點和惡習,而隻會留意他人的這些東西。

    因此,每個人都應該以他人為鏡,從這面鏡子可以清楚地看到自己的缺點、惡行及其他的不好之處。

    但在大多數情況下,人們卻像一隻對着鏡子咆哮的狗它以為鏡子裡面的是另外一隻狗,殊不知它看到的正是它自己。

    挑剔别人缺點差錯的人其實在改進着自己。

    所以,傾向和習慣于在私下默默留意和刻薄挑剔别人的外在行為、别人不論做過的抑或不曾做過的事情的人也因此在改進和完善着自己。

    因為這種人起碼有足夠的正義,或者足夠的驕傲和虛榮心去避免做出他們經常如此嚴厲、苛刻地批評的事情。

    對于那些容忍别人的人來說,相反的說法照樣成立,即“我們乞求自由,同樣也會施予别人這種自由(”賀拉斯語)。

    聖經的福音書關于隻見别人眼中刺,不見自己眼中梁說了一段美妙的道德教誨;但是,眼睛的本質就是往外看的,它并不能看到眼睛自身,所以,注意和批評别人的缺點是使我們意識到自己不足的一個相當有效的方法。

    我們需要一面鏡子去改善自己。

    這一條規則同樣适用于寫作文體和風格:對某種拙劣文體風格的新花樣如果持贊賞而不是批評的态度,那麼,這種愚蠢的文風就會被仿效。

    因此原因,每一呆笨、愚蠢的文風都能迅速在德國大行其道。

    德國人是很能容忍的,每個人都可注意到這一點。

    “我們乞求自由,同樣,也會施予别人這種自由”就成了德國人的格言。

    第 三十二節 一個本質高貴的人在年輕的時候以為:人與人之間重要的和主要的交往,以及由此産生的人際關系是理念性的,換句話說,它們建築于人們相同的氣質、思維、情趣等等。

    及至年長以後,他才意識到這些關系和交往是現實的,亦即以某種物質利益為基礎。

    幾乎所有的關系都帶有這樣的基礎。

    大多數人甚至根本不曉得除此之外還會存在别樣的關系。

    因此緣故,人們都從一個人所擁有的職位、從事的生意、隸屬的民族和家庭去考慮一個人。

    一句話,人們關注的是世俗常規所給予這個人的角色和位置。

    所以,一個人就像商品一樣地被貼上标簽并受到商品式的對待。

    至于這個人的自身是什麼,根據其個人素質他是個什麼樣的人,人們隻是随意地、并因此隻是例外地提及。

    人們根據各自的需要通常都把人的素質擱置一邊,或者視而不見。

    一個人自身的擁有越多,對世俗常規的安排就越感到不滿,他也就越希望退出世俗人群的圈子。

    世俗如此安排是因為這樣的事實:在這個貧窮和匮乏的世界,應付匮乏和需求的手段無論在何處都是最重要的,因此,也是壓倒一切的。

     第三十三節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