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卷一

首頁
    行是菩薩行。

    複次迦葉。

    若諸菩薩得行圓滿無有缺減。

    清淨極清淨遍清淨者,是人則能說此大法。

    名有勢力勇猛精進。

    其所說法等於虛空而無積聚。

    為如理者,有功德者,能修行者,終不為彼不如理者,無功德者,不修行者,汝等應當受持此法。

    於是法中勿生執著。

    何以故?如來所說最為第一。

    為於最上應供。

    有情而發問故。

    我以勝法而為解說。

    雲何勝法。

    謂無法想。

    迦葉。

    如是菩薩具足護持最初淨戒。

    心不貢高。

    不造無間業。

    不犯比丘尼。

    亦不親近諸俗人家。

    遠離殺生及不與取欲邪行法。

    離虛诳語離間粗惡雜穢語言:遠離欲貪瞋恚邪見。

    既不自惱亦不惱他。

    不與欲俱亦不受欲。

    不為博戲亦不教化。

    終不親近不男之人。

    不往淫女寡婦處女之家。

    不近他妻。

    亦不親近羅捕魚鳥畋獵魁脍旃荼羅等。

    於飲酒人不執其手而與鬥诤。

    離此諸事。

    如避惡狗旃荼羅輩。

    由住慈心。

    於彼一切所遠離者,乃至不起一念惡心。

    有二十處應當遠離。

    何等二十。

    謂離女人。

    亦不與他調戲粗言論義诤訟。

    於父母處及佛法僧。

    離不恭敬。

    若諸女人減二十衆不為說法。

    除有男子。

    終不往詣比丘尼尼僧說法會處。

    不應問訊諸比丘尼。

    不與女人作其書疏。

    或為他人傳書送彼。

    應付丈夫勿付婦女。

    於一切時親族别請終不受之。

    不以欲心經須臾頃住女人前。

    又亦不應舍離本居往其屏處而與女人共為談說。

    不得随逐比丘尼行。

    若比丘尼所施衣服不應受用。

    除在四衆演說法時。

    為說法故有施衣者,應生是心猶如大地。

    然後受之。

    不應别觀施者之面。

    若聞有尼勸導施衣不應受用。

    若比丘尼勸請受食。

    設令病苦終不受之。

    況複無玻若有寡婦而來請食。

    僧數不滿亦不受之。

    又亦不應入尼衆内。

    不應喚彼比丘尼來。

    若比丘尼來喚菩薩。

    應離住處拱手仰頭背而舍去。

    若說法時有比丘尼來禮其足。

    無令足動。

    但應目視雙手掌中。

    善男子,不應唯身修習精進。

    亦當勤心正念一處。

    於諸境界勿起貪瞋。

    為求一切智故。

    起堅牢誓。

    聞是法已,成就信心應當修學。

    迦葉。

    若有趣菩薩乘善男子善女人等。

    適聞此法。

    不能生於如實深信。

    終不能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何以故?由修學故證彼菩提。

    非不修學而能得證。

    若不修習得菩提者,貓兔等類亦應證得無上菩提。

    何以故?不正行者,不能證得無上覺故。

    何以故?若不正行得菩提者,音聲言說亦應證得無上菩提。

    作如是言:我當作佛我當作佛。

    以此證故。

    無邊衆生應成正覺。

    迦葉。

    若有衆生修學此行。

    甚為難有。

    猶尚不能經一晝夜專念在心。

    何況一劫乃至千劫。

    是故如來出現於世。

    甚為難事。

    迦葉。

    假使三千大千世界一切衆生。

    若經一劫百劫千劫乃至億百千劫。

    為一衆生同唱是言:汝應作佛汝應作佛。

    是諸衆生。

    悉共圍繞相續唱言:當得成佛當得成佛。

    如是次第。

    出息入息猶可斷絕。

    彼所發言曾無間斷。

    如是之言:尚不能熟初菩提心。

    何況能證無上佛果。

    若能證者無有是處。

    迦葉。

    我滅度後末法之時,及與汝等已般涅槃。

    不為諸天之所信護。

    當於爾時,多有衆生聞我功德。

    發菩提心。

    於中或有諸比丘等。

    雖發無上菩提心已,而便安住二十法中。

    何等二十。

    所謂親附諸比丘尼。

    受不淨食。

    貪著美味。

    受比丘尼勸化飲食。

    迦葉。

    譬如今世多聞比丘住阿蘭若或聚落中。

    勤修習法。

    於當來世諸比丘等。

    亦複如是,於聚落間或阿蘭若。

    與比丘尼聚集言談問答法義。

    彼諸比丘及比丘尼。

    多生染心少生法心。

    迦葉。

    汝觀是輩得菩薩名。

    堕大危險取於惡趣。

    當於爾時初為法緣而相親附。

    互相見已欲火燒心。

    動於唇口表其欲念。

    彼相近時初為弟子。

    以阿阇梨法而申禮敬。

    自此之後當漸遣使。

    通緻語言道路期會。

    或於街衢或在寺内。

    遙相瞻視。

    於出入時問其所由。

    互稱親族結為姊妹,彼等由是數相見故。

    而相習祝既習住已生於染心。

    生染心已共為穢事。

    為穢事已更以非梵行名而相呼召。

    由行非法退失菩提及以善趣。

    遠離涅槃棄舍如來。

    違背正法厭惡於僧。

    在於屏處。

    起欲恚害諸惡尋思。

    是人無有菩薩勝業四淨梵行。

    譬如今時勤修梵行諸菩薩衆。

    於未來世起欲恚害惡尋思者,亦複如是,迦葉。

    當於爾時住是種類。

    所謂惡行賊行矯行。

    汝觀爾時毀禁戒者,聞是等經便生诽謗。

    若有已能住戒布施。

    生於歡喜發菩提心。

    後聞是經複生謗毀。

    汝觀爾時有此相貌。

    可為記驗。

    若聞是經而生诽謗。

    於中智者,修淨戒者,持正法者,知是經内說此比丘名不知法。

    即應舍離。

    如是等人。

    此輩無心愛敬法故。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章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