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言路生)。
波利婆羅理迦(唐言女梵志)。
受諸苦毒。
迦葉。
我終不聽執著我見衆生見壽者見。
補特伽羅見者,於我法中而得出家。
我若不許強出家者,皆為是賊。
食重信施。
亦不成就真比丘戒。
迦葉。
甯當絕食至於六日。
不於我法得出家已食重信施。
起於我見衆生壽者數取趣見乃至涅槃見。
是故菩薩應發精勤不應執著我衆生壽數取趣見有見涅槃見。
為斷一切見故應當說法。
迦葉如是等經。
我今付囑諸菩薩等。
何以故?彼等意樂同於我故。
若彼意樂同於我者,是我伴侶。
我伴侶者,則便堪能受我付囑。
爾時世尊而說頌曰:
衆苦所逼迫,都無能救護。
唯除世導師,無有戲論者,諸苦惱衆生,修下劣邪道。
漸增諸欲貪,由斯堕惡趣。
無導無救護,住之崄曠遠。
趣向邪道中,終無安隐處。
譬如人持财,求利行遠道。
於中群賊起,劫盡諸赀财。
失财已空歸,為利增熱惱。
所貸他人财,被債倍生苦。
斯等亦如是,為法故出家。
本所持法财,白業皆銷滅。
唯淨剃須發,愚堕諸見中。
執著我衆生,補特伽羅想。
說空法比丘,不著數取趣。
於此起謗心,速堕於地獄。
以瞋恚因緣,遞互相诽謗。
自犯畏人知,妄宣他過失。
身惡及口惡,意業多谀谄。
颠倒随見流,斯人生惡趣。
造諸惡業已,速疾往三塗。
衆苦所燒然,無能救護者,未來有比丘,卒暴多瞋恚。
逼惱諸出家,趣向菩提者,
此諸可畏衆,诽謗如是經。
不複能信受,釋師子之教。
互起瞋恚心,遞共相苦切。
更相揚過失,惡名遍十方。
虛加惡唱他,於己便生恥。
柔和者劣弱,邪友勢力增。
是知正法衰,惡人多勢力。
我之所愛子,謂諸善比丘。
應趣向馀方,往求安隐處。
從惡得解脫,於此起悲心。
宜於是經中,當自審思念。
佛有如是教,當樂住馀方。
正法滅壞時,柔和者難得。
相随俱往詣,如來稱歎所。
或有言此處,可離不可居。
當詣大仙人,得大菩提地。
複有稱仁者,汝實善為言:繞塔以求真,是名世尊教。
甯當至於彼,悅意菩提地。
不可恒此居,沒於瞋迫所。
比丘當詣彼,為我故應行。
見佛所遊方,昔曾安止處。
經行宴坐地,若石及空閑。
集已共谘嗟,為之數啼泣。
言是彼大仙,經行受用處。
昔日曾遊止,轉無上法輪。
有為悉無常,我等今不見。
人及非人等,天龍皆會集。
善化令歡喜,何乃見空虛。
時往道場中,最勝菩提地。
同來集會已,當如理思惟。
世尊於是處,成無上佛果。
驚怖惡魔軍,猶如野幹衆。
是為道場地,大覺所端居。
過去及未來,一切諸佛座。
安處大雄尊,億天所敬禮。
七日加趺坐,谛視菩提樹。
瞻觀供養畢,次往鹿林中。
言此轉法輪,聲聞於梵世。
彼諸比丘等,當為數悲啼。
為欲調五人,導師來至此。
五人初見佛,各起憂惱心。
立制自相要,我等勿為起。
時大悲世尊,哀愍群生類。
為五比丘說,甘露果時成。
禮轉法輪方,心悲數啼泣。
次往涅槃處,感佛最後身。
於此雙林下,利益群生類。
碎身分支節,於茲般涅槃。
嗚呼大聖尊,釋迦大寂滅。
今但聞其名,惜哉我不見。
大師複於此,最後度善賢。
能以智先知,此為最後度。
或修時壽盡,或發趣命終。
或修己身亡,彼皆生善趣。
從於彼時後,深廣法沈淪。
持戒毀禁人,皆當得供養。
受他重信施,速堕惡趣中。
汝觀諸比丘,有如是差别。
智者修雖後,速受人天身。
是等照世燈,憐愍世間者,大智諸菩薩,慈心利衆生。
常作勤修事,勇躍心歡喜。
當成大覺尊,亦逢事彌勒。
供養彼如來,衆中蒙授記。
随心所憶念,為彼大威神。
我說誠實言,安慰如是輩。
彼雖不見佛,而與見佛同。
我昔求菩提,禮敬於諸佛。
若諸女人等,趣無上菩提。
我及無量佛,皆當安慰彼。
速成男子身,得見於彌勒。
供養彼如來,所求悉如意。
應學諸智者,淨信而出家。
堅固樂欲心,多聞學持戒。
於彌勒佛前,得受其記莂。
是故聞勝利,起信修善賢。
安住堅固心,攝諸衆生類。
誰於如是處,求而不得之。
有慧及精勤,菩提不難證。
修習慈悲念,舍離谄曲心。
常樂在空閑,是則菩提道。
若人於是法,空說不能行。
衆皆禮敬之,此為可畏賊。
若人為飲食,及諸利養事。
受持正法門,互共相傳說。
斯惡活命人,名為空過世。
於此舍人身,惡趣受衆苦。
或於佛法内,假名為比丘。
诽謗於契經,善說解脫禁。
言我具弘宣,所有木叉教。
雖為比丘像,終失人天身。
若诽謗人天,及毀一切智。
如是謗法人,得罪複過彼。
善防身語意,令不起諸惡。
能除此三行,必當得涅槃。
複次迦葉。
如來滅後。
昔於佛所深種善根諸比丘等悉般涅槃。
具勝意樂諸衆生類命終複荊後五十歲正法滅時。
當有比丘性懷貪著。
猛利貪欲映蔽其心。
樂離間語毒害於他。
言詞粗獷慘勵颦蹙。
住三法中。
何等為三。
所謂醫道。
販易。
親近女人。
住此三法。
退失四事。
何等為四。
謂退戒蘊善趣果證如實見佛。
由退此四。
複成四法。
不生厭離熾盛增長。
雲何為四。
所謂嫉妒增長熾盛。
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