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迹金剛力士會第三之七
爾時密迹金剛力士。
謂賢者大目揵連。
耆年目連。
世尊所歎神足第一。
仁且從地舉是金剛。
時大目連前舉金剛。
以無極力。
以四大海水上沃日。
其勢又牽曾到野馬世界。
無所不至。
道力顯變。
奮其神足而欲移之。
此三千大千世界震動上下。
而不能搖金剛大如毛發時大目連怪未曾有。
投佛足下。
白世尊曰:唯願大聖。
歎我於聲聞中神足第一。
自試神足。
動是三千大千世界。
如挑小缽舉擲他方佛土。
我身開化降伏難頭和難龍王。
能食大[W101]如須彌山。
不能動是小金剛乎。
發意之頃捉牽日月。
使止不行以手摩之。
不能動是小金剛杵大如毛發。
有何意也。
将無我身失神足力也。
佛言目連。
不失神足。
又目揵連。
菩薩神足威力所感。
一切聲聞及與緣覺所不能逮也。
假使恒河沙等諸佛世界諸須彌山。
合成一須彌。
尚可震動。
不可動是金剛杵也。
菩薩威神所建立行。
不可思議巍巍如是,
爾時賢者大目揵連。
得未曾有。
口自宣言難及。
大聖。
菩薩大士威力所緻。
是密迹金剛力士承於金剛杵乎。
又此密迹今所有力。
父母遺體之力也為神足力乎。
佛言:父母遺體之力也。
假使菩薩行神足力普能示現。
悉達天上世間。
佛告密迹金剛力士言:卿自舉是金剛。
於時密迹動三千大千世界。
以己右手舉取金剛。
投于虛空。
在於虛空七反回旋。
還立密迹力士右手而祝彼時諸來一切衆會得未曾有。
鹹悉叉手自歸禮之。
異口同音各自說言:難及難及。
密迹金剛力士。
其力甚妙乃如是乎。
使諸衆生得斯大力無窮之勢也。
於是王阿阇世前白佛言:菩薩有幾法行。
逮如是力無極之勢。
佛言:菩薩有十大法。
逮如是象無極大力。
何謂為十。
一曰甯棄身命勤受正法二曰未曾自大謙恪下意禮敬衆生。
三曰見於剛強難化衆生立之忍辱。
四曰見饑馑人以好美膳而充施之。
五曰睹諸恐懼勸慰安之。
六曰若有衆生得於重疾療以良藥。
七曰若有羸劣人所輕慢。
敬念戀之令無忽易者八曰以淨泥水塗如來廟補其虧缺。
九曰見孤苦人貧匮困厄常負重檐。
使去其難極重之殃。
十曰若有無護無所歸依常将濟之。
所語如言而不變失。
是為十事法。
王複問佛言:菩薩仁和為有幾法。
往反周旋常存和雅不興粗心。
佛言:菩薩仁和有八事法。
何謂為八。
一曰志性質直而無谀谄。
二曰性行和雅常無佞僞。
三曰心存淳熟永無虛妄。
四曰心行堅要亦無羸劣。
五曰無迷惑志存於仁和。
六曰為世衆祐受異德行。
七曰心行了達而無所著。
八曰思惟罪福心無所念。
是為八事。
佛言:複有四事法。
志性淳熟往來周旋。
何謂為四。
一曰在於人間為轉輪聖王。
逮見諸佛興不舍道心。
二曰在於天上作天帝釋諸天中天。
常見諸佛不違經道。
三曰若在梵天王而得自在。
殖於道業不壞道心。
四曰而常生在清淨佛土。
面見諸佛世尊說法。
是為四事。
王阿阇世複問佛言:何謂信坐。
佛言:大王。
善友所坐。
又複問佛。
施何所坐。
佛言:大王。
布施處在。
大富饒财多寶。
其持戒者得生天上。
坐其忍辱者,面色淨悅常得端正。
其精進者,勤修通達與衆超異。
其禅思者,常得寂定諸根不亂。
其智慧者,斷諸塵勞衆垢之患。
其博聞者,得生大智。
若每事問決衆狐疑。
令無馀結。
其勤學者,合集入道無上正真。
其察無常無我寂然。
所存坐處消除颠倒是為信坐。
又問順時之念。
為何所坐。
佛言:大王。
觀無常苦寂。
坐在正見。
不随邪業身心清淨。
坐在禅思。
興發神通。
又問。
道在何所。
答曰:存坐無脫。
成於道果無三界難。
又問。
無脫坐在何所。
答曰:其無脫者,坐在解脫生死衆患。
又問。
佛興何坐。
答曰:坐在所習三十七道品之法。
無所破壞。
轉於法輪。
而不斷絕三寶之教。
又問。
誰興佛乎。
答曰:大王。
能興笃信了本無者也。
又問。
誰興笃信乎。
答曰:若有能發菩薩心者也。
又問。
誰發菩薩心乎。
答曰:其有志性定不亂者也。
又問。
誰有志性定不亂乎。
答曰:其行大哀未曾絕者也。
又問。
誰不絕大哀乎。
答曰:其不棄舍一切衆生者也。
又問。
誰不舍衆生乎。
答曰:其安己身并安一切者也。
又問。
誰安己身并及一切衆生乎。
答曰:其興隆道不斷三寶者也。
又問。
誰不斷三寶乎。
答曰:棄於塵勞乃不斷三寶也。
王阿阇世前白佛言:至未曾有世尊,如來班宣入於法律。
如來布教所可宣法。
至於柔順。
棄乎斷滅有常之業。
而不忘失報應之果。
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