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居天子會第四之二
複次金剛摧。
菩薩夢中自見被縛将殺。
此菩薩魔業增盛非業障。
彼應修無礙定修於慈心。
以此淨除業障。
此菩薩是見六地初地。
若夢被系在死屍中。
是見五地。
若被縛至親裡圍繞是六地。
是魔業不勤修初地羸劣。
為無上道應修增上進。
複次金剛摧。
菩薩若夢中自知在刀中。
此菩薩是初地五地。
多惡知識多艱難。
應靜無忿怒無障礙心。
一向勤利他人。
以此淨除業障。
前曾在上位惱亂持戒人。
見人持種種刀。
自見在中。
此菩薩初地見。
若見人持一刀在中。
是第二地。
見捉杖在中。
是見三地。
若見捉石在中。
此見四地。
見在空手衆中祝是五地除魔業。
複次金剛摧。
菩薩夢自見在空中。
此菩薩在信地。
得無生法忍。
此菩薩諸天所念。
應修好威儀。
應常修精進勸發衆生求無上道。
不應常住一處。
如是清淨此菩薩是初地七地。
見處處地。
若見虛空中行施。
此是初地。
若空中見仙人。
此見第二地。
若見沙門。
此見第三地。
若見龍第四地。
若見天第五地。
若見梵天是第六地。
若見菩薩如來。
是第七地除魔業。
複次金剛摧。
菩薩若夢中自見捉炬。
應勤修明慧。
此菩薩是初地五地。
此菩薩應不顧身命不觀飲食。
應行禅不生疑悔。
如是趣向。
住初地樂修對治。
住二地樂修禅。
住三地樂修慈。
住四地樂修悲。
住五地樂修舍。
住初地應修念佛為明見。
住二地應修放解。
住三地應修聞。
住四地應修持。
住五地應修空。
如是應得明。
複次金剛摧。
菩薩若夢中見菩薩逾宮出。
此菩薩初地六地處處見。
增加精進得不退轉。
在菩提記界疾近無上道。
若見步出是見初地。
見乘牛車出是見二地。
見乘馬車出是見三地。
見乘象車出是見四地。
若見乘人車出是見五地。
若見乘空中車出是見六地除魔業。
複次金剛摧。
菩薩若夢中得經。
此菩薩是初地三地處處地見。
此人多諸因緣。
多諸謗毀。
數數多諸艱難。
應一心修悔過常修精進。
若夢得世俗典籍聲聞經法。
此是初地。
夢得檀相應經。
是見二地。
夢得甚深相應。
是見三地。
不勤修乃至七地。
若諸天與。
若菩薩與。
如法來與藏。
複次金剛摧。
菩薩夢中聞得法功德聲。
此菩薩是初地六地。
見處處地。
見前得佛總持。
此菩薩少於業障。
魔業增盛。
應施於辯才不求人過。
如是清淨。
聞出香陀羅尼聲。
此菩薩是初地。
聞文字陀羅尼。
是第二地。
聞書寫陀羅尼。
是八地初地。
見處處地。
此不應愛著三界。
勤修獨處。
彼少於業障少於魔業。
煩惱增盛。
應聽種種法。
應修多觀。
如是相應。
有覺觀三昧。
是初住地。
無覺少觀。
是三住地。
無覺無觀是四住地。
梵處空處三昧是五住地。
現一身三昧是六住地。
大通三昧是七住地。
出生佛莊嚴三昧是第八住地。
複次金剛摧。
菩薩若夢中聞方廣經聲。
此菩薩是六地初地。
應修信解法決定忍。
此菩薩少於障。
緩趣無上道。
勤問持戒之相。
應尊重師長。
如是趣向菩提。
聞檀波羅蜜經聲。
是初地。
聞戒經聲是二地。
聞忍經聲是三地。
聞精進經聲是四地。
聞禅經聲是五地。
聞般若波羅蜜聲是六地。
除不勤修人。
佛所持善心成就者,
複次金剛摧。
菩薩若夢中聞說法比丘字聲。
此菩薩是四地初地。
此應依止善知識。
此菩薩多諸艱難。
多諸疑悔。
少於智慧。
應修無礙心。
應方便勸一切衆生修無疑悔心。
如是清淨。
若見前所聞法師名此初地。
若聞不見法師名。
見第二地。
若聞他異世界法師名。
是第三地。
若聞一生補處菩薩。
若聞樂上地聲。
是第四地。
複次金剛摧。
菩薩若夢中得信辯。
此菩薩是初地三地。
此菩薩是辯器。
若遠離三法疾得明。
何等三。
見他得利心生嫉妒。
為利養故。
奸詐親近。
如是三法當遠離。
然後趣向說少偈頌是初地。
能說種種偈是二地。
說甚深偈是三地。
多說上地偈。
複次金剛摧菩薩。
若菩薩夢中得經辯。
是初地八地見。
此有多功德因緣。
當勤依修戒當修勝供養供養淨行人。
不應修智慢。
如是夢中當受業障。
少受苦報。
彼出初地。
四辯說方等經。
是說二地。
說種種經是三地。
說前因緣是四地。
說三世是五地。
說波羅蜜是六地。
說甚深經是七地。
說一切決定是八地。
複次金剛摧菩薩。
若菩薩夢中聞陀羅尼聲彼是七地。
此菩薩受諸煩惱少業障。
應問智者修靜默處趣解脫。
如是趣向。
夢在村中是初地。
在房中是二地。
在僧房中是三地。
在阿練若處坐是四地。
若夢坐是五地。
若園觀中是六地。
夢在山頂是七地。
複次金剛摧菩薩。
若菩薩夢中聞他方世界未曾聞如來名。
此菩薩是受記初地八地。
憍慢自在故。
不趣向道多魔業。
為供養故修不淨威儀。
然後趣向。
修舍是初地。
夢戒慢是二地。
聞慢是三地。
方便慢是四地。
疑慢是五地。
智慢是六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