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甲莊嚴會第七之四
複次無邊慧。
諸菩薩摩诃薩。
如是觀察一切法時。
便於諸法得法光明。
不於空中而見於空。
亦不離空而見於空。
不見少法與空相應。
若不相應。
不以空空。
不見於空。
不見不空。
亦不以見觀一切法。
作是見時。
不於無相而見無相。
不異無相而見無相。
亦無少法而與無相若相應若不相應。
不於無相以無相見。
不於有相以有相見。
非有相見非無相見。
無生無作亦複如是,不於盡中而見於荊亦不異盡而見於荊不見少法與盡相應若不相應。
亦不於盡而以盡見。
亦不於盡以無盡見。
亦非盡見非無盡見。
諸菩薩摩诃薩作是見時。
無有少法若可得見不可得見。
若可顯了不可顯了。
若可趣入不可趣入。
若可覺知不可覺知。
無邊慧。
是為菩薩摩诃薩安住斯道大法光明。
法光明故見一切法悉無有邊。
於邊於中亦無所執。
無所執故於佛法中而發趣之。
爾時世尊而說偈言:
不於空見空,不異空見空。
能作如是見,說名為見空。
不住於少法,亦不見少法。
於彼空相應,及以不相應。
空以自性空,於空無所齲以無所取故,能知一切法。
於見無所取,於觀無所執。
能知見與觀,此二俱不受。
於見悉清淨,於觀不可得。
如是觀諸法,畢竟無所執。
不以無相見,不以無相觀。
亦不於無相,而作無相觀。
無相無所顯,無願不可得。
無有少法體,而可修習者,不念於無相,亦不念無願。
如是無分别,顯了相無相。
不趣於無相,亦不入無相。
無趣無所入,顯了平等祝智人不見相,亦不見無相。
不見不思惟,一切無顯了。
若人常思惟,無思無顯了。
於思及顯了,平等平等祝如是於無相,無作亦複然。
雖顯無所顯,思惟了知故。
無生亦如是,曾無少法生。
自性無所有,顯了而無體。
若生若無生,有作及無作。
亦無少所執,智者不分别。
念慧無所動,顯了無思擇。
有體及無體,平等離諸性。
不於盡見盡,亦不見無荊顯了無所見,盡智無過上。
若盡若無盡,二俱不分别。
以無分别故,無念平等祝於盡無盡見,亦無無盡見。
如是見盡時,不執盡無荊
若於盡無盡,一切無所執。
以無所執故,盡智當顯了。
盡智之境界,無畏之所得。
顯了斯法故,菩薩善安祝
爾時衆中。
複有菩薩摩诃薩。
名曰勝慧。
從坐而起偏袒右肩。
右膝著地合掌向佛。
白言世尊,諸菩薩摩诃薩為欲攝取諸法智故。
起於修行乃能得此大法光明。
於法光明無少可見。
法光明故了一切法有為無為。
世間出世間。
若順若逆。
若有戲論。
若無戲論。
世尊,此法光明。
豈諸菩薩摩诃薩無修行而當得耶爾時世尊,告勝慧菩薩摩诃薩言:勝慧。
諸菩薩摩诃薩無少修行。
無勝修行。
不随修行。
不遍修行。
能得無邊大法光明。
諸菩薩摩诃薩。
尚不可得不可見耳。
況菩薩行而當可得當可見乎。
如何乃見。
若幹劫行能得無邊大法光明。
諸菩薩摩诃薩。
一切行息所行清淨得法光明。
法光明行非數量行。
非随相行。
從何施設一切諸行。
然所修行非施設行而亦不離。
勝慧。
諸菩薩摩诃薩住此行時。
舍一切行無所執齲具斯行者非數量行。
非随相行。
無相無行乃能得此大法光明。
爾時世尊而說偈言:
菩薩無所行,而亦無有行。
得無有行者,無畏而發趣。
未曾有勝行,亦無有遍行。
無行無勝行,平等而發趣。
此行無示現,示無有諸相。
無相無行者,斯為行之相。
菩薩無相行,不住於諸事。
無行無所住,智者乃成就。
無行則無動,斯行為無上。
能行不動行,勇進而發趣。
菩薩不可得,行亦不可見。
亦不見色身,斯為善順者,
無色無形相,故無一切行。
於見無所取,斯為無比行。
菩薩無上行,不堕於施設。
亦無有遷變,於中無所執。
行無施設故,乃為無上行。
若得如是行,獲大法光明。
菩薩所修行,無言無劫量。
能以無量劫,顯說於諸行。
菩薩行清淨,清淨妙安祝悉舍一切行,曾無攝取者,菩薩恒住舍,守護於諸行。
已舍一切行,於舍妙安祝
菩薩無邊行,離邊及無邊。
彼行無所動,名為無上行。
菩薩無相行,斯行為無上。
修行此行時,超越諸魔界。
菩薩無相行,明了於無相。
若相及無相,一切無所依。
菩薩住此智,此行善成就。
無有少所行,說名不行者,
菩薩常清淨,於行無所畏。
正念而發趣,斯為善安祝
爾時勝慧菩薩摩诃薩複白佛言:希有世尊,諸善丈夫若幹修行乃為甚深。
非諸愚夫有相有為所修行者少能行之。
世尊,無有少法入此行中。
是故此行為善丈夫平等之行。
世尊,善丈夫行非諸數量邊際能測。
爾時勝慧菩薩摩诃薩。
即以偈頌贊如來曰:
大雄正等覺,無上兩足尊。
演說甚深行,饒益諸菩薩。
世尊妙辯才,其量頗難測。
無邊辯才者,最勝大丈夫。
法王息譏論,斯由正遍知。
乃為諸菩薩,說此無上行。
世尊能演說,滅行之方便。
於行悉超過,智人當發趣。
大龍不思議,無邊智境界。
遍知兩足尊,善開斯妙行。
世尊所開示,牟尼不動行。
此行無能動,故名無比行。
大雄大牟尼,往昔所修行。
設以多劫行,無人能到者,菩薩聞斯法,雖住於世間。
而於諸種智,不久亦當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