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來說汝無上道記。
天子言:大德阿難。
都無有法不說受記。
何以故?色非菩薩。
非說色記。
受想行識非菩薩。
非說識記。
地界非菩薩。
非說地界記。
水火風界亦非菩薩。
非說風界記。
眼非菩薩。
非說眼記。
耳鼻舌身意非菩薩。
非說意記。
名色非菩薩。
非說名色記。
過去未來現在非菩薩。
非說三世平等之記。
因見非菩薩。
非說因見記。
生滅非菩薩。
非說生滅記。
大德阿難。
菩薩名者即是假名。
是寂靜句。
若法究竟是寂靜者,無有受記。
大德阿難。
夫受記者攝取一切言所說法。
大德阿難。
亦無有法菩薩可執。
若内若外。
若善若不善。
若有為無為。
然後受記。
大德阿難。
菩薩記者一切諸法無有所屬。
名為受記。
一切法不齲是名受記。
一切法無處是名受記。
一切法無居是名受記。
一切法無出是名受記。
一切諸法無有妄想。
是名受記。
大德阿難。
夫菩薩者如是受記。
爾時世尊贊寶上天子言:善哉善哉!天子。
菩薩通達是諸法故,則能如是說於受記。
如諸佛世尊說於無上菩提道記。
說是法時。
魔王波旬與諸眷屬。
各有所乘來至佛所。
到已卻住一面。
說如是言:世尊,何因緣故說菩薩記。
不說聲聞。
波旬問已,佛即答言:波旬。
是菩薩者三千大千世界國土。
所有人天悉善知之。
以是因緣故說菩薩記。
聲聞者非人天所識。
是故不記說菩薩記。
多諸衆生發菩提心。
以是緣故說菩薩記。
說聲聞記者菩薩退轉。
是故不說。
爾時文殊師利童子語波旬言:汝今何故來至此衆。
波旬答言:文殊師利。
以佛世尊為寶上天子說無上道記。
汝當作佛。
号寶莊嚴如來應供正遍知。
不說記聲聞。
我宮殿樓觀欄楯寶樹。
園林娛樂處。
互相枨觸出如是音雲:釋迦如來應供正遍知。
為寶上天子說無上道記。
又聞是音。
波旬。
汝今往至衆所。
勿令更受記菩薩來生汝宮。
文殊師利語波旬言:說菩薩記。
汝今不喜也。
魔言:文殊師利。
我實不喜。
為閻浮提一切衆生。
說羅漢記。
我無愁惱。
說一菩薩無上道記。
我之愁惱不可言也。
何以故?文殊師利。
若說菩薩無上道記。
我諸魔宮闇蔽不明。
而是菩薩以三乘法。
拔濟無量阿僧祇諸衆生等出於三界。
文殊師利。
我以是事受諸憂惱。
文殊師利言:波旬。
汝還所止。
汝無力勢能留難遮。
畢竟向於菩提之道。
成就方便具足般若波羅蜜行者,何以故?是諸菩薩離諸魔縛。
成畢竟行善知方便。
行般若波羅蜜。
時佛神力令魔波旬問文殊師利。
雲何菩薩修畢竟行善知方便行般若波羅蜜。
文殊師利答言:波旬。
若有菩薩離於一切諸少分行。
是名菩薩成畢竟行。
若見一切結使魔業。
悉能利益於無上道。
是名菩薩善知方便。
不共一切諸結使行。
是名菩薩行般若波羅蜜。
複次波旬。
若菩薩心畢竟拔濟諸衆生故。
以大莊嚴而自莊嚴。
是名菩薩畢竟心行。
若以四攝攝諸衆生。
是名菩薩善知方便。
若畢竟觀一切衆生體性寂滅。
是名菩薩行般若波羅蜜。
複次波旬。
若有菩薩舍於内外一切能施。
菩提之心畢竟究竟。
是名菩薩畢竟心行。
菩薩若為一切衆生起受者心。
是名菩薩善知方便。
若有菩薩乞者受者,知如實始行平等行。
是名菩薩行般若波羅蜜。
複次波旬。
若有菩薩於諸善法。
從初發心終不退轉。
是名菩薩畢竟行於菩提之心。
若有菩薩不為他逼能舍自利。
是名菩薩善知方便。
菩薩念義不念文字。
是名菩薩行般若波羅蜜。
複次波旬。
若見乞者不背舍之。
是名菩薩畢竟心行。
若有菩薩集諸善根願求一切智。
是名菩薩善知方便。
菩薩善知諸法體性。
是名菩薩行般若波羅蜜。
爾時寶上天子語文殊師利言:是魔波旬眷屬及乘可以神力。
内之腹中。
或能令諸善男子善女人向大乘者,為作留難。
文殊師利言:天子。
不如汝言:内魔波旬置菩薩腹。
複次天子。
汝所受持佛相莊嚴第一受樂。
令魔波旬坐師子座。
以佛力故佛辯說法。
爾時波旬聞是語已,欲隐身出衆而不能隐。
文殊師利之所持故。
爾時文殊師利作是念已,魔王波旬作佛身相。
坐師子座。
是時一切大衆見知是魔波旬。
文殊師利複言:波旬。
汝今得諸如來道耶。
成佛色身坐師子座。
以文殊師利力所持故。
魔波旬言:文殊師利。
世尊尚不得於菩提。
況我得也。
所以者何。
菩提者是報恩相。
非離欲得。
非解向得。
又菩提者得無為相。
彼得無為相故。
覺知空相是名菩提。
非空覺知空故。
覺知無相相是名菩提。
非以無相覺知無相相故。
覺知無願相。
是名菩提。
非無願相覺知無願相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