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卷四十一(玄奘譯)

首頁
    故。

     複次童子,菩薩摩诃薩行大悲時。

    觀諸衆生樂著生死流轉不息五蘊魁脍常恒尋逐三界囹圄曾無遠離桎梏枷鎖不思開釋。

    菩薩摩诃薩觀見是已,於諸衆生發起大悲。

    我當為彼說微妙法令彼解脫五蘊魁脍。

    又令越度生死曠野及以出離三界牢獄諸系縛故複次童子,菩薩摩诃薩行大悲時。

    觀諸含識從不善生。

    如鞠如輪轉圓不定。

    由此業故。

    從此世間至彼世間。

    又從彼世間至此世間。

    迅速流轉馳向五趣背涅槃道。

    童子,菩薩摩诃薩觀是事已,於諸衆生發起大悲。

    我應為彼說微妙法。

    當為開辟涅槃宮門令其趣入。

    如是童子,菩薩摩诃薩行大悲時。

    觀衆生性發起十種大悲無量。

    複次童子,菩薩摩诃薩。

    複有十種大悲轉相。

    所謂如是大悲。

    由於不谄而得生起。

    譬如虛空永出離故。

    如是大悲。

    由於不诳而得生起。

    從增上意而出離故。

    如是大悲。

    非由詐妄而得發起。

    從如實道質直其心而出離故。

    如是大悲。

    由於不曲而得生起。

    極善安住無曲之心而出離故。

    如是大悲。

    由彼無有憍高怯下而得生起。

    一切有情高慢退屈善出離故。

    如是大悲。

    由護彼故而得生起。

    從自心淨而出離故。

    如是大悲。

    由堅固慧而得生起。

    永離一切動不動心。

    妙住其心善出離故。

    如是大悲。

    由舍自樂而得生起。

    授與他樂善出離故。

    如是大悲。

    為欲荷負諸衆生故而得生起。

    堅固精進善出離故。

     複次童子,菩薩摩诃薩大悲無量。

    複有如是十種轉相。

    所謂一切大乘出離。

    皆因大悲而得出離。

    以是因故說名大悲。

    如是大悲。

    建立一切布施持戒忍辱精進靜慮智慧。

    由是因故說名大悲。

    如是大悲。

    建立念處正斷神足。

    如是大悲。

    建立根力覺支随念共法覺支。

    及與道支。

    歡喜本業。

    諸定次第。

    十善業道。

    乃至諸相皆如是說。

    以是因故說名大悲。

    如是大悲。

    建立如來自然智慧。

    以是因故名為大悲。

    童子當知。

    如是大悲作自所作。

    善作所作不變異作。

    為諸衆生作所應作。

    如是大悲。

    一切衆生如意圓滿。

    童子,是名菩薩摩诃薩大悲無量波羅蜜。

    由成就是大悲波羅蜜故。

    菩薩摩诃薩。

    觀諸衆生處如是位。

    複於彼所重興悲愍。

     複次精進行童子,雲何名為菩薩摩诃薩大喜無量波羅蜜。

    童子當知。

    菩薩摩诃薩為衆生故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時。

    修行大喜。

    如是喜者有無量相。

    童子當知。

    菩薩喜者名諸善法。

    憶念歡悅清淨妙喜。

    何以故?於諸善法無下慼性無退屈性無疲倦性故。

    是喜名為遠離一切樂世間性。

    何以故?安住一切樂法樂性故。

    是喜能令内以歡悅身力勇銳。

    何以故?慧覺怡暢心意踴躍故。

    是喜樂於如來之身。

    何以故?樂求相好好莊嚴故。

    是喜聞法無有厭倦。

    何以故?欣樂依法能正行故。

    由斯喜故於法欣勇。

    於諸衆生心無損害。

    喜樂菩提於廣大法悉能信解。

    發起遠離少分乘心。

    是喜名為制伏慳喜。

    何以故?於諸求者行必施故。

    由斯喜故。

    於諸犯戒愛心攝受。

    於諸持戒心常清淨。

    又複能令自屍羅淨。

    是喜名為超過一切惡道怖畏安隐之喜。

    是喜名為忍受他人諸惡言詞鄙語路喜。

    是喜名為無返報喜。

    何以故?若遇挑眼截手刖足斬支節時心堪忍受。

    是喜名為敬尊重喜。

    何以故?於諸長宿具修威儀。

    曲躬恭敬跪拜尊嚴故。

    是喜名為恒舒顔喜。

    何以故?心志和泰遠離嚬蹙先言問訊故。

    是喜名為遠離一切詐現威儀谀谄矯诳逼求之喜。

    何以故?是喜趣向堅實正法之道路故。

    由此喜故。

    於諸菩薩起深愛樂猶如大師。

    於正法所起愛樂心如自己身。

    於如來所起愛樂心如自己命。

    於尊重師起愛樂心猶如父母。

    於諸衆生起愛樂心視如一子。

    於阿遮利耶受教師所起愛樂心敬如眼目。

    於諸正行起愛樂心猶如身首。

    於波羅蜜起愛樂心猶如手足。

    於說法師起愛樂心如衆重寶。

    所求正法起愛樂心猶如良藥。

    於能舉罪及憶念者起愛樂心猶如良醫。

    如是童子,是名菩薩摩诃薩大喜無量波羅蜜。

    諸菩薩摩诃薩。

    住是大喜波羅蜜故。

    行菩薩行常懷歡喜。

    勤求正法無有厭倦。

     複次精進行童子,雲何名為菩薩摩诃薩大舍無量波羅蜜。

    童子當知。

    菩薩摩诃薩為衆生故。

    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已,當行大舍。

    當知是舍有於三種。

    何等為三。

    謂舍煩惱舍。

    護自他舍。

    時非時舍。

    何等名為舍煩惱舍。

    童子當知。

    菩薩摩诃薩。

    於敬事所其心不高。

    於不敬事心無卑下。

    若受利養心不憍高。

    不得利養心無纡郁。

    於彼持戒及犯戒所起平等覺。

    得勝名譽心不悕樂。

    被諸毀謗情無憂慼。

    若緻譏诃志無貶退。

    於稱贊所善住法性。

    於諸苦事有擇慧力。

    於諸樂事有無常苦觀解之力。

    棄舍愛欲斷諸瞋恚。

    於怨親所其心平等。

    於善作惡作其心無二。

    於有愛不愛情無所觀。

    於善聞惡聞不生執著。

    於善說惡說心無愛恚。

    於諸欲味及過患所平等稱量。

    於我自身及他衆生。

    起於平等信欲之意。

    於身命所情無顧戀。

    於下中上諸衆生所起平等照。

    於隐顯法起平等性。

    於谛非谛自體清淨。

    如是童子,菩薩摩诃薩。

    若能自然起勝對治。

    是名菩薩摩诃薩舍煩惱舍。

     複次童子,何等名為護自他舍。

    童子當知。

    菩薩摩诃薩。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