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被他人節節支解割皮肉時。
常自觀心住於大舍。
雖複支解割其身肉。
然其内心唯住於舍。
無所希望。
及以追求縱於身語起諸變異俱能堪忍。
是則名為護自他舍。
爾時菩薩。
又觀二種心無損害。
何等為二。
所謂不由眼相及以色相。
乃至不由意相及以法相。
心生損害而住於舍。
何以故?無損無害。
是乃名為護自他舍。
複次,何等名為護自他舍。
被他所損不加報故。
於自於他俱能忍受。
是名為舍。
於諸有恩及無恩所平等方便。
是名為舍。
是舍名為無诤極舍。
滅自心舍。
觀自體舍。
不害他舍。
於諸定事菩薩能舍。
然佛世尊非所聽許。
諸菩薩等唯修於舍。
何以故?菩薩摩诃薩。
尚應修習諸行作用。
日夜常念發起精進。
求諸善法。
於時非時乃應修舍。
複次童子,何等名為時非時舍。
童子當知。
菩薩摩诃薩。
具大智慧。
善能修習時與非時。
謂非法器諸衆生所。
應起於舍。
不恭敬所應起於舍。
於無利益譏毀苦惱應起於舍。
於聲聞乘趣正決定。
應起於舍。
於修施時應舍修戒。
於修戒時應舍修施。
於修忍時應舍牽引施戒精進。
修精進時應舍修戒。
修靜慮時應舍施度。
修習慧時應舍緣發五波羅蜜多。
童子,是名菩薩摩诃薩時非時舍。
何以故?由所不應作法無造作性故。
是故菩薩深知非益而行於舍。
若有菩薩摩诃薩。
安住大舍波羅蜜行菩薩行,則於一切惡不善法能興大舍。
童子,如是等相。
是名菩薩摩诃薩大慈大悲大喜大舍。
若諸菩薩摩诃薩。
安住如是四無量波羅蜜者,當知是則為菩薩藏法門之器。
又是諸佛正法之器。
如是舍利子,此薄伽梵大蘊如來。
為精進行童子,廣開示此四無量已,複為開解六波羅蜜多及諸攝法。
令是童子随順修學。
舍利子,是精進行童子,精勤修習如所聞法。
廣如後說。
△陀那波羅蜜多品第六
爾時佛告舍利子,雲何菩薩摩诃薩。
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
精勤修習諸波羅蜜多行菩薩行。
舍利子,菩薩摩诃薩行菩薩行者,即於如是六波羅蜜多精勤修學。
是則名為行菩薩行。
舍利子,何等名為六波羅蜜多。
舍利子,所謂柁那波羅蜜多。
屍羅波羅蜜多。
羼底波羅蜜多。
毗利耶波羅蜜多。
靜慮波羅蜜多。
般若波羅蜜多。
舍利子,如是名為六波羅蜜多。
菩薩摩诃薩。
依如是六波羅蜜多故行菩薩道。
複次舍利子,雲何名為菩薩摩诃薩依柁那波羅蜜多行菩薩行。
舍利子,菩薩摩诃薩度衆生故。
行柁那波羅蜜多時。
為諸衆生而作施主。
若沙門婆羅門等。
有來求者悉皆施與。
須食與食。
須飲與飲。
珍異餚膳無不盡施。
如是或求車乘。
衣服華鬘。
塗香末香。
或求坐卧依倚。
床席敷具。
病藥燈明。
音樂奴婢。
或求金銀末尼。
真珠琉璃。
螺貝璧玉。
珊瑚等寶。
或求象馬車辂。
園林池苑。
男女妻妾。
财穀庫藏。
或求四大有洲自在之王一切樂具。
及諸嬉戲娛樂之物。
或有來求手足耳鼻。
頭目肉血。
骨髓身分。
菩薩摩诃薩見來求者,悉能一切歡喜施與。
舍利子,以要言之。
一切世間所須之物。
菩薩摩诃薩行大施故。
但見來求無不施與。
複次舍利子,菩薩摩诃薩行柁那波羅蜜多故。
複有十種清淨施法。
何等為十。
一者菩薩摩诃薩。
無有不正求财而行布施。
二者菩薩摩诃薩。
不逼迫衆生而行布施。
三者菩薩摩诃薩。
不以恐怖而行布施。
四者菩薩摩诃薩。
不棄舍邀請而行布施。
五者菩薩摩诃薩。
不觀顔面而行布施。
六者菩薩摩诃薩。
於諸衆生情無異想而行布施。
七者菩薩摩诃薩。
無貪愛心而行布施。
八者菩薩摩诃薩。
無起瞋恚而行布施。
九者菩薩摩诃薩。
不求刹土而行布施。
十者菩薩摩诃薩。
於諸衆生起福田想。
不以輕蔑而行布施。
舍利子,是名菩薩摩诃薩行於十種清淨之施。
為滿柁那波羅蜜多故。
複次舍利子,菩薩摩诃薩。
行柁那波羅蜜多時。
複有十種清淨行施。
何等為十。
一者菩薩摩诃薩。
不毀業報而行布施。
二者菩薩摩诃薩。
不以邪意而行布施。
三者菩薩摩诃薩。
無不信解而行布施。
四者菩薩摩诃薩。
無有厭倦而行布施。
五者菩薩摩诃薩。
無有現相而行布施。
六者菩薩摩诃薩。
勇勵熾然而行布施。
七者菩薩摩诃薩。
無有變悔而行布施。
八者菩薩摩诃薩。
於持戒者不以偏敬而行布施。
九者菩薩摩诃薩。
於犯戒所不以輕鄙而行布施。
十者菩薩摩诃薩。
不希果報而行布施。
舍利子,是名菩薩摩诃薩行於十種清淨之施。
為欲滿足柁那波羅蜜多故。
複次舍利子,菩薩摩诃薩。
行柁那波羅蜜多時。
複有十種行清淨施。
何等為十。
一者菩薩摩诃薩。
不以毀呰而行布施。
二者菩薩摩诃薩。
不以背面而行布施。
三者菩薩摩诃薩。
無不清淨而行布施。
四者菩薩摩诃薩。
不現忿相而行布施。
五者菩薩摩诃薩。
不現嫉相而行布施。
六者菩薩摩诃薩。
不現恚相而行布施。
七者菩薩摩诃薩。
無不殷重而行布施。
八者菩薩摩诃薩。
無不自手而行布施。
九者菩薩摩诃薩。
不以許多後便與少而行布施。
十者菩薩摩诃薩。
不求來生而行布施。
舍利子,是名菩薩摩诃薩行於十種清淨之施。
為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