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薩見實會第十六之三本事品第四
爾時慧命摩诃迦葉。
見諸阿修羅王供養佛已,生希有心。
作是思惟。
世尊本修菩薩行時。
作何善根得是果報。
時迦葉即入如實三昧。
以其三昧嚴心力故。
憶念過去阿僧祇阿僧祇劫。
如來所修一切功德。
於彼彼道彼彼生中所修善根。
皆為滿足無上菩提。
以此善根得住不退轉地。
彼諸善根皆得念知。
爾時迦葉憶念如來大善根時。
作如是心。
如佛所習善根廣大。
如來一一發心善根。
如十方世界恒沙刹土。
其中衆生皆得人身。
得人身已,衆生如恒沙劫。
供養善逝亦如修羅。
一一衆生如恒沙劫。
供養如來已,不能報如來一發心善根。
爾時慧命摩诃迦葉。
從三昧起。
以偈贊曰:
一一如來牟尼尊,發心廣大向菩提。
此修羅等所供養,佛迦羅分不及一。
世尊應供人中上,如須彌山真檀聚。
人天中勝所供養,由度功德彼岸故。
人中師子應受供,過諸恒河沙數等。
譬如大海滿中水,香水和合而供養。
具足功德應受供,多於恒河沙數等。
積滿花聚而供養,猶如斫迦婆羅山。
自然大士應受供,如須彌山燈明炷。
大海以為香油器,以燈供養諸勝者,應受供養大威勢,多於恒河沙數等。
造立塔廟而供養,由度功德彼岸故。
人中堅固應受供,以諸廣大勝寶蓋。
其蓋遍覆三千界,經於那由他劫數。
憐愍世間人中尊,無邊功德應受供。
以諸寶幢所供養,遍滿十方諸世界。
於不思議億劫數,以廣大幡而供養。
滿恒河沙諸世界,經於無量億劫數。
供養如來人師子,起於分别作譬喻。
大論師中師子子,谛聽谛聽諸天人。
我及諸來在此衆,若如恒河沙數等。
諸有十方世界衆,一切皆當得作佛。
具足十力人師子,彼佛頭數如恒沙。
一一皆有恒沙頭,於一一頭如恒沙。
各各皆有恒沙口,彼於一一無量口。
有於無量沙數舌,以舌贊歎於如來。
彼諸如來說不盡,功德彼岸不可到。
一切智智不可量,由度功德彼岸故。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言:善哉善哉!諸比丘,我諸聲聞端直而祝有智有法亦如梵天。
乃能入我功德海中。
何以故?如來具足無量功德。
具足不思議功德。
諸比丘,如來功德聚不可思議。
諸比丘,如來功德聚若是色者,一一發心所得功德如恒河沙等世界中所不容受。
何以故?諸比丘,如來一一發心功德。
一切智所攀緣處。
如洹沙等諸佛。
如恒沙等劫。
不能思量。
說不可荊何以故?如來本修菩薩行時。
無一發心不為利益一切衆生。
衆生所攝者無一發心不為一切衆生。
衆生界無邊際。
其中衆生亦無邊際。
所有衆生界無邊際。
如來一一發心功德亦無邊際。
何以故?如衆生界無邊際。
如衆生界不可量。
如來一一發心功德聚不可窮荊皆為憐愍利益安樂一切衆生故。
是故發心。
假使一切衆生供養時。
不能報如來一發心功德。
何以故?彼諸衆生供養如來。
皆為悕望雜食世報故。
菩薩本發心離於雜食求世報心。
為利益安樂衆生故。
欲令衆生背於生死趣向涅槃。
如來本修菩薩行時。
為利益安樂衆生。
離於雜食不求世報。
佛告諸比丘,於過去世無量無邊流轉生死。
阿僧祇不可思議無始世界。
不可說劫中。
有佛号曰因陀幢王。
出現於世。
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禦丈夫天人師佛婆伽婆。
彼佛如來。
以一一發心。
如恒沙等世界中。
曾為衆生。
作利益安樂思量發心。
比丘。
彼因陀幢如來作佛時。
恒河沙世界同一佛刹。
其因陀幢如來應供正遍知國土嚴淨。
離於惡趣及以八難。
是因陀幢如來應供正遍知。
其國土中所有衆生住正定聚。
其邪定衆生。
增上慢衆生一向皆無。
不淨身業。
不淨口業。
不淨意業一切皆無。
亦無惡趣煩惱作惡趣業。
何以故?因陀幢如來教是衆生。
令其發心止一切惡。
以其善法授令修學。
是因陀幢如來國土中。
曾得五種樂。
所謂一得欲樂。
二得出家樂。
三得禅樂。
四得三摩跋提樂。
五得無上菩提樂。
彼諸衆生雖受其樂而不貪著。
譬如蜜蜂但取其味不取花色。
彼諸衆生。
亦複如是,雖受其樂而不取著。
譬如飛鳥空中而行不著其空。
如是衆生雖受其樂而不取著。
亦複如是,是因陀幢如來應供正遍知。
其佛土中所有衆生。
無有憂苦唯有喜樂。
亦無不苦不樂受。
愚癡無故。
唯有稱心之樂。
何以故?彼諸衆生本修善故。
由彼因陀幢如來本修菩薩行時。
現諸相好。
令彼衆生不作一切惡。
安置衆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