脫。
或有衆生。
睹諸妙色心生欲染。
彼色變壞即便覺知。
欲惱便息深念無常,則能成熟無上明脫。
或有衆生雖見女人不生貪著。
於後思念方起染心。
想彼形容而生愛戀。
或有衆生於其夢中見可意色。
心生貪著系念追求。
或有衆生聞女人聲便生貪愛。
有時暫見離貪染心。
便得成熟無上明脫。
是故電得。
菩薩於是種種貪病及以貪藥善巧了知。
而於法界無有二相。
於此迷惑法界衆生起大悲心。
電得。
若貪瞋癡若法界智。
無有少法而可得者,菩薩作是念言:如我所見是諸衆生。
於此無相自性空寂。
假名安立和合法中。
起於貪欲瞋恚愚癡。
我當於此如實觀察。
為彼迷惑貪欲衆生。
住於大悲成滿昔願。
不動法界以無功用智而成熟之。
若有丈夫於彼女人。
妄生淨想起重貪染。
菩薩即便示現女身端正殊妙色相具足。
珍寶嬰珞種種莊嚴猶如天女昔所未見。
随彼衆生令其愛著。
極貪戀已量彼堪任。
方便拔其貪欲毒箭。
以自在力還變女身。
現其人前而為說法。
令彼衆生通達法界便沒不現。
若有女人於彼丈夫心生愛染。
菩薩便為現丈夫身。
乃至拔其貪欲毒箭。
而為說法令入法界便沒不現電得。
是諸貪行二萬一千。
及彼諸行八萬四千。
菩薩無功用智。
出生無量億千法門。
開曉衆生悉令解脫。
而亦不念我為衆生如是說法。
亦無衆生得解脫者,電得。
譬如無熱龍王。
以業力故於其宮内出四大河。
為諸衆生水陸住者,夏時熱惱而作清涼。
潤澤花果滋實五穀。
令諸衆生安隐快樂。
而彼龍王不作是念。
我今令此河水流出。
已出當出。
然於四河常自汎滿為衆生用。
菩薩亦複如是,成就昔願以無功用智說四聖谛。
滅除一切生死熱惱。
普施人天聖解脫樂。
而是菩薩亦不念言:我今說法已說當說。
任運住於大悲之心。
觀察衆生随應說法。
複次電得。
譬如帝釋有十二那由他諸天女等。
以彼帝釋自在力故現其多身。
令諸天女於彼欲樂皆得滿足。
各自念言:我今獨與帝釋歡娛。
而是帝釋實無所染。
菩薩亦複如是,於諸衆生應可度者,随其意樂而成熟之。
然是菩薩亦無染著。
複次電得。
譬如日輪出山峰時。
光明普遍照閻浮提。
所照之處青黃赤白。
種種形色皆悉顯現。
而彼日輪一色一光無差别相。
菩薩亦複如是,智慧日輪照於法界。
出彼衆生執著山峰。
所緣一相随其意樂而為說法。
然於法界無有二相。
電得。
是名菩薩摩诃薩貪行伏藏。
菩薩證得此伏藏已,或於一劫或過一劫。
随諸衆生種種意樂現無量身。
以種種言詞而為說法。
然於法界亦無二相。
複次電得譬如真金由工巧力。
随意所作種種嬰珞莊嚴之具。
其相各異而彼金性無有差别。
菩薩亦複如是,善觀法界随諸衆生。
種種意樂現無量身。
以種種言詞而為說法。
然於法界亦無二相。
是為常入法界一相。
菩薩獲得如是伏藏。
能為衆生種種說法。
彼聞法已具足富有無盡聖财。
生死貧窮悉皆永斷。
複次電得。
雲何名為菩薩摩诃薩瞋行伏藏。
謂諸衆生憍慢相應。
計我我所住自他相。
從久遠來不修慈忍。
瞋恚熱惱自壞其心。
於佛法僧不生憶念。
瞋毒所覆迷惑於法。
菩薩於彼多瞋衆生。
終不起於損害傷惱。
唯作是念。
奇哉衆生愚癡迷惑。
乃於諸法本性寂靜。
無垢濁無和合無違诤遠離法中。
颠倒相應妄生瞋恨。
如是念已,住大悲心常自懇恻。
設有支解其身分者,為欲調伏瞋行衆生安住忍辱。
若彼無量瞋行衆生。
互相違背心懷恚恨。
是業成已當堕毒蛇惡趣之中。
住忍菩薩以慈念力化此衆生。
能令不受惡趣之報。
決定當得證於平等。
是名菩薩善巧方便。
滅除衆生瞋恚之行。
複次電得。
菩薩若見瞋惱衆生。
作是念言:一切諸法本性清淨。
此諸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