伽耶迦葉。
那提迦葉。
舍利弗。
大目揵連。
阿難。
羅睺羅等。
而為上首。
複有菩薩摩诃薩一萬人俱。
其名曰善意菩薩。
增上意菩薩。
堅固意菩薩。
師子意菩薩。
觀世音菩薩。
大勢至菩薩。
辯積菩薩。
美音菩薩。
勝幢菩薩。
信慧菩薩。
水天菩薩。
帝勝菩薩。
帝天菩薩。
無攀緣菩薩。
具辯才菩薩。
神通妙華菩薩。
彌勒菩薩。
文殊師利法王子等。
而為上首。
爾時世尊,無量百千大衆圍繞。
供養恭敬而為說法。
是時彌勒菩薩摩诃薩。
在衆會中即從座起。
偏袒右肩右膝著地。
合掌頂禮而白佛言:世尊,我有少疑今欲谘問。
唯願如來見垂聽許。
佛告彌勒菩薩言:若有所疑今恣汝問。
當為解說令得歡喜。
爾時彌勒菩薩聞佛許已,歡喜踴躍而白佛言:世尊,菩薩成就幾法。
離諸惡道及惡知識。
而能速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耶佛告彌勒菩薩言:善哉善哉!彌勒。
汝今為欲哀愍一切。
利益安樂天人世間。
能問如來如是深義。
汝應谛聽善思念之。
吾當為汝分别解說。
彌勒菩薩即白佛言:唯然世尊,願樂欲聞。
佛告彌勒言:菩薩成就一法。
離諸惡道及惡知識。
速能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雲何為一。
所謂發勝意樂菩提之心。
是名為一。
彌勒。
複有二法。
離諸惡道及惡知識。
速能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雲何為二。
一者於奢摩他常勤修習。
二者於毗缽舍那而得善巧。
是名為二。
彌勒。
複有三法。
離諸惡道及惡知識。
速能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雲何為三。
一者成就大悲。
二者修習空法。
三者於一切法不生分别。
是名為三。
彌勒。
複有四法。
離諸惡道及惡知識。
速能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雲何為四。
一者安住淨戒。
二者離諸疑網。
三者樂阿蘭若。
四者起正見心。
是名為四。
彌勒。
複有五法。
離諸惡道及惡知識。
速能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雲何為五。
一者住於空法。
二者不求他過。
三者常自觀察。
四者愛樂正法。
五者攝護於他。
是名為五。
彌勒。
複有六法。
離諸惡道及惡知識。
速能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雲何為六。
一者無有貪欲。
二者不生瞋恚。
三者不起愚癡。
四者常離粗語。
五者住於空性。
六者心如虛空。
是名為六。
彌勒。
複有七法。
離諸惡道及惡知識。
速能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雲何為七。
一者住於正念。
二者成就擇法。
三者發起精進。
四者常生歡喜。
五者身得輕安。
六者住諸禅定。
七者具足行舍。
是名為七。
彌勒。
複有八法。
離諸惡道及惡知識。
速能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雲何為八。
一者正見。
二者正思惟。
三者正語。
四者正業。
五者正命。
六者正勤。
七者正念。
八者正定。
是名為八。
彌勒。
複有九法。
離諸惡道及惡知識。
速能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雲何為九。
一者速離諸欲惡不善法。
安住初禅尋伺喜樂心一境性。
二者遠離尋伺。
安住二禅内淨喜樂心一境性。
三者遠離於喜。
安住三禅舍念慧樂心一境性。
四者遠離憂苦及以喜樂。
安住四禅舍念清淨無苦無樂心一境性。
五者超過色想無異攀緣。
安住無邊虛空處定。
六者超過無邊空處定已,而能安住無邊識定。
七者超過無邊識處定已,而能安住無所有定。
八者超過無所有處定已,安住非想非非想定。
九者超過非想非非想處定已,而能安住滅受想定。
是名為九。
彌勒。
複有十法。
離諸惡道及惡知識。
速能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雲何為十。
一者善能成就金剛三昧。
二者成就處非處相應三昧。
三者成就方便行三昧。
四者成就遍照明三昧。
五者成就普光明三昧。
六者成就普遍照明三昧。
七者成就寶月三昧。
八者成就月燈三昧。
九者成就出離三昧。
十者成就勝幢臂印三昧。
是名為十。
彌勒。
菩薩成就如是法已,離諸惡道及惡知識。
速能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爾時彌勒菩薩。
得聞是法心大歡喜。
偏袒右肩。
右膝著地。
合掌恭敬。
即於佛前。
以偈贊曰:
佛於過去劫,舍所愛妻子。
頭目及骨髓,到於施彼岸。
佛常護禁戒,如犛牛愛尾。
最勝無倫匹,到於戒彼岸。
佛以忍辱力,舍離於違诤。
不求人過惡,到於忍彼岸。
佛以精進力,得無上寂靜。
究竟常安樂,到於勤彼岸。
佛以禅定力,能滅諸罪垢。
為天人導師,到於定彼岸。
佛以智慧力,善了知諸法。
自性無所有,到於慧彼岸。
佛於菩提樹,降伏諸魔軍。
具足最勝智,成就無上道。
導師無畏力,於波羅奈國。
轉清淨法輪,摧破諸外道。
無上大智慧,出過於世間。
能放淨光明,善說諸法要。
如來清淨色,智慧及功德。
超過諸世間,能到於彼岸。
爾時阿難白佛言:世尊,是彌勒菩薩甚為希有。
而能成就無量辯才。
随衆生念平等說法。
而於文字無所系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