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垢穢。
又取浣汁自以洗身。
諸天知周那能持淨戒。
入諸禅定有大威德。
是故奉迎恭敬作禮。
迦葉。
汝見須跋陀梵志。
著淨潔衣乞食已,欲至阿耨大池時。
常住諸天於池四面面各五裡。
遙遮梵志不令近池。
恐以不淨食及以殘食污此大池。
迦葉。
汝今現見此事。
以聖人正行威德故得是果。
周那沙彌。
所有不淨糞掃中物。
而諸天取之為浣。
亦以浣汁自洗其身。
須跋陀梵志。
去池五裡不令近之。
迦葉。
誰聞是已於聖法中不勤修學。
彼諸聖人諸天世人。
皆來頭面禮敬供養。
迦葉。
欲求如是聖德故。
畜糞掃衣。
迦葉。
畜糞掃衣比丘。
安住聖種不應生憂。
於糞掃衣應生塔想。
應生世尊想。
應生出世想。
應生無我無我所想。
如是觀已著糞掃衣。
應如是調伏其心。
由心淨故得身淨。
非身淨故得心淨。
迦葉。
是故當淨其心莫嚴飾身。
何以故?由心淨故。
於佛法中得名梵行。
迦葉。
如是畜糞掃衣比丘。
能如是學,則為學我。
亦學於汝。
迦葉。
若汝能畜如是粗衣,則便知足行於聖種。
迦葉。
汝僧伽梨若著床上若在坐處。
著憂多羅僧經行,則有千萬諸天禮汝僧伽梨。
此僧伽梨是戒定慧所薰者,覆身之衣。
迦葉。
當知汝衣尚得如是尊重禮敬。
況汝身耶。
迦葉。
我舍轉輪王位出家學道。
先所著好上妙缯衣。
頭羅衣。
好細疊衣。
諸上妙衣。
一切著已,我今知足行於聖種。
為馀人故。
身舍好服畜冢間衣。
若當來比丘。
聞我此法即得學我。
迦葉。
汝本有金縷上衣。
我從汝索。
汝持與我。
迦葉。
我愍汝故即為汝受。
非以貪故。
非以嚴身故。
迦葉。
有惡比丘。
不能學我亦不學汝為貪所覆。
多畜衣缽積聚飲食藏舉不舍。
亦畜金銀琉璃穀米牛羊雞豬驢馬車乘犁具。
家業所須皆求畜之。
迦葉。
有智之人雖在於家能增善法。
非癡人出家得是善分。
雲何智人在家能增長善法。
迦葉。
若有出家以袈裟繞項。
無沙門行多有緣事。
種種系縛求好衣食。
著袈裟已在家人見禮敬給施衣服飲食卧具湯藥來去迎送。
迦葉。
在家之人得如是善法。
彼出家人無有是事。
何以故?彼出家人多求所須。
不能施他故。
迦葉。
當來有比丘。
多畜衣缽多有諸物。
時彼比丘。
多為諸在家人。
所見禮敬尊重贊歎。
何以故?謂是比丘。
多受他施或持與我。
我有所須能時時與。
迦葉。
或有比丘持戒見世過患。
勤修善法離一切漏如救頭然。
其心知足少諸緣事。
勤修自利離於一切習惡緣者,而彼比丘無人往至其所無親近者,無禮敬尊重贊歎者,何以故?彼在家人輕躁淺保見現世利不見後世利。
彼在家人生如是心。
此比丘邊不得利益。
用親近為用禮敬尊重贊歎。
為除貧窮人少善根者,宿緣應敬者,迦葉。
如是人等親近禮敬尊重贊歎。
持戒比丘以為善知識。
迦葉。
如是說已稱可二種人意。
何等二。
一者若見四聖谛。
二者若見生死過患。
複有二。
一者勤行欲離四扼。
二者欲得沙門果。
複有二。
一者專念業報。
二者欲知諸法相義。
迦葉。
我今閉塞一切懈怠者門。
所謂不知業不知業報者,離善儀式者,不見後世過惡。
喻如金剛。
見現世利不見後世利。
不生一念向解脫門者,迦葉。
我今說彼惡比丘不應希望。
若說如是法。
若遇如是法。
聞如是法已自知所行。
不解深法而诽謗之。
謂非佛說。
是論師作。
或魔所說,用教馀人。
彼惡比丘。
如是自害亦複害他。
自染垢污亦垢污他。
是惡比丘。
不能自利亦不利他。
爾時摩诃迦葉白佛言:世尊,如諸佛大悲故。
說專行比丘於諸法中得自在者,如來於此經中已廣說竟。
世尊,若有衆生聞此經已,信解讀誦向如實法。
當知是諸衆生。
已為諸佛之所攝齲
爾時佛告阿難。
若有受持是經者,已於先佛種諸善根故。
今欲得此經讀誦通利。
欲得解脫。
所謂善男子善女人。
若出家學若在家學。
此法門能斷諸漏亦得涅槃。
阿難白佛言:世尊,我欲受持此經。
當何名此經。
雲何受持。
佛告阿難。
此經名選擇一切法寶。
亦名安住聖種儀式。
亦名攝取持戒者,亦名節解破戒者,亦名寶梁。
亦名寶齲亦名寶藏。
亦名諸寶法門。
摩诃迦葉。
問大乘寶梁經竟。
諸比丘衆。
聞佛所說歡喜奉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