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卷一百一十七(西晉三藏竺法護譯)

首頁
    若幹見無本法。

    不觀若幹。

    若以觀法見本無者,不肉眼見不天眼見。

    不慧眼見。

    所以者何。

    計使眼者,不受於想。

    不肉眼見。

    彼眼不堕生死之行。

    若以天眼無所見者,不用彼眼行於放逸。

    若以慧眼無所見者,彼為觀法了法本無。

    普見諸法無有處所。

    法無所祝已見諸法無所住者,則行法意。

    便不違失往古所誓。

    是為菩薩。

    随諸佛教而自立意。

    敢可觀察深妙之法不舍道心諸通慧矣。

    是為族姓子菩薩大士觀本無法意止淨行。

     佛告族姓子。

    是四意止行。

    四精進何謂為四。

    觀身無身。

    棄捐計實不淨為淨颠倒之想。

    觀痛無痛。

    棄苦為樂颠倒之想。

    觀心無心。

    蠲除無常計有常想。

    觀法無法。

    舍遠無我為我想者,於四颠倒而修平等,則無所著。

    菩薩若能行平等者,則能清淨一切諸行菩薩奉此平等清淨微妙行者,便逮法忍。

    名四意斷。

    亦得法忍。

    何謂意斷清淨。

    行者講說道法。

    以此因緣。

    善本法行自然随順。

    不從惡本不發瑕穢。

    諸不善本。

    萌牙未生不令興起。

    為奉精進。

    諸惡適起非法之事。

    尋便滅之。

    為修精進。

    諸善法事未興起者,勸令發生。

    以興善法益加精進。

    令其具足不使忘失。

    為行精進。

    又複菩薩。

    本行淨業能自制護。

    不失善法得自在祝漸稍長育顯揚善法。

    善法已興不複忘失。

    彼族姓子。

    如是行淨。

    此四意斷。

    其菩薩行。

    心得自在不亂精進。

    其淨垢濁不與俱合。

    清淨無垢不違佛慧,則從道教行于大哀。

    心心相見睹其所念。

    不失精進已行平等。

    曰得意斷。

    所以者何。

    從等安祥不用反邪。

    以因安祥不從反邪。

    便逮意斷平等三昧。

    已得三昧。

    名曰平等四意斷也。

     佛告族姓子。

    若能修行此四意斷,則能奉行具四神足。

    斷除貪欲奉行精進,則令道心靜然無穢。

    所思薄鮮。

    已去非法則逮輕便。

    緻成大哀精進輕舉。

    獲權方便已誡輕舉。

    因是之故。

    成四神足昇于道堂。

    得四自在。

    何謂為四於壽自在。

    已得長命。

    由已無限在短命中。

    具無量壽勸化衆生。

    在長命中聽省說法。

    或有厭倦現於短命。

    使渴仰法殷勤求義。

    在在諸生天上人間。

    各得自在於其壽命。

    是為第一逮得自在。

    又族姓子。

    身口自在。

    其人身口。

    逮緻由己心不倚身。

    逮意現形。

    随其容貌而示色像。

    因其衆生威儀禮節。

    體之好鬼長短善惡。

    思惟正定。

    以何律儀而可開化。

    菩薩即從變其形貌。

    坐起進止發意之頃。

    化一切人。

    蚑行喘息人物之士。

    身形顔色皆為一類。

    而為說法。

    是為第二而得自在。

    又複於法而得自在。

    在於三界執禦度世之正典。

    不行俗法則随習俗。

    普現變化。

    亦不舍遠度世之慧。

    亦無所失。

    至無礙慧深奧之道。

    十二緣起因緣之法。

    而見迷惑。

    若生天上及與世間。

    随其語言:令無數人皆随律教。

    從其所好上中下願。

    各得其所。

    所得自在巍巍如斯。

    是為第三而得自在。

    又有菩薩。

    建立其心使得由已,其自在者,攝三千大千世界諸有大海。

    合入一海而建立之。

    亦無往來而現變化。

    三千世界諸須彌山。

    立為一山。

    使四天王及忉利天。

    不知合散去來所趣。

    因而現變三千世界。

    而為建立諸有民人。

    計皆知數樹木華實。

    令虛空中滿其水火。

    或化衆寶。

    從其所變而建立之。

    已能建立。

    發意之頃靡不蒙度。

    忽然如故。

    是為第四而得自在。

    又族姓子。

    菩薩以是四神足行而自修立。

    與十方佛共俱言談。

    坐起經行不離左右。

    與諸釋梵及四天王天龍鬼神。

    揵沓和阿須倫迦留羅真陀羅摩休勒。

    人與非人一切衆生。

    俱共相随談言說事。

    坐起行步。

    所以者何。

    菩薩神足微妙巍巍卓然有異。

    往古修行善法之義。

    無有缺漏因獲緻此。

    何謂神足往古修行善法之義。

    輕便其身恭敬尊長。

    奉事衆祐趨走給使。

    不以為難。

    謙卑下意不懷自大。

    口說善言悅可衆人。

    莫不敬愛。

    自歸稽首禮節備悉。

    言行相應其心輕便。

    不懷慢恣無危害意。

    彼修謙恭自伏其意。

    聽受尊言順教跪拜。

    執心柔軟而制其志。

    精進修行未曾舍離。

    其人具足戒之禮節。

    身所造行與衆殊特。

    心不懈慢亦不放逸。

    從其貪欲而起瑕穢。

    瞋恚愚癡身。

    蠲除此已無有貪嫉。

    饕餮自除。

    志性不起則病瘳愈。

    度於衆事。

    所負重擔。

    由因羸劣而緻此患。

    陰蓋衆事為去其擔。

    五事所受施以恩惠。

    依橋道度。

    以大船度四渎具。

    度一切衆生之類。

    越於泛流。

    有所開化超然有異。

    亂者正之。

    逸者定之。

    癖者立之。

    毀者笑之。

    不礙回波決諸狐疑。

    所說殊異安諸動遙救念諸界覺諸不寤。

    所可愛重每以惠施。

    後無所悔。

    将濟衆生勸助道意。

    若見他人積累德本。

    代其歡喜。

    未曾歎己為身獲安。

    見他人安歡悅善之。

    易養知足不望他利。

    愛樂出家勸人出學。

    修大弘慈常懷道心。

    等怨親友樂如虛空。

    見疲極者設以車乘,則以無畏加於衆生。

    見學問者敬之如佛。

    其未學者不以輕慢。

    其貧匮者施以财業。

    若疾病者,救以醫藥令得濟命。

    見救護者為行恩報而以孝順。

    行禁戒者能自修慎。

    供養事之不失其意。

    無恭恪者,勸救濟之度於世法所經遊行不犯諸惡。

    於諸世事而無所著。

    奉行諸德。

    是族姓子。

    修諸神足微妙巍危持行如是不失神足。

    常與其俱至成佛道。

    是為菩薩神足淨行。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章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