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卷一百一十八(竺法護譯)

首頁
    者何。

    斯諸正士悉入聖慧。

    以一章句。

    辄能解入百千之義。

    是故如來。

    約宣經教不以多言:其佛為說四清淨行。

    度無極淨。

    道品法淨。

    神通行淨。

    化衆生淨。

    是為四也佛告寶髻。

    時彼佛土。

    有一菩薩名曰珍寶。

    即自啟問壞世如來。

    何謂菩薩宜在生死多所饒益於諸衆生。

    於時如來便為菩薩。

    廣分别說此兩句義。

    於斯大慧道莫能當。

    菩薩所行恒在生死。

    逮得慧曜多所潤益。

    佛適說是。

    六萬菩薩得柔順忍。

    佛告寶髻。

    珍寶菩薩。

    複問何謂菩薩嚴淨道場坐於佛樹。

    壞世如來。

    告珍寶曰:以無放逸嚴淨道場坐於佛樹。

    於彼何謂無放逸者,其佛告曰:奉行經典。

    又問何謂奉行經典。

    告曰言行相應是無放逸。

    又無放逸不自馳騁。

    修於無量大德之铠。

    不與陰合越於五陰。

    布施無量不可盡故。

    持戒無量為未學故。

    忍辱無量堪衆苦故。

    精進無量正士業故。

    禅定無量無退落故。

    智慧無量無罣礙故。

    慈心無量。

    開化衆生不可限故。

    悲哀無量。

    愍傷衆生濟匮乏故。

    行喜無量。

    以法歡悅衆生之故。

    行護無量。

    救濟将養群生之故。

    生死無量。

    長育一切佛道法故。

    化無量人安彼我故。

    正法無量。

    将順随時堅精進故。

    德慧無量。

    執權方便等應時故。

    奉無量佛具足慧故。

    求無量聞智卓然故。

    心入無量。

    睹見衆生志性行故。

    節德無量。

    志存閑靜有限之故。

    閑居無量将順心故。

    寂默無量。

    所察廣普速疾具成諸通慧故。

     佛告珍寶。

    是無放逸所當遵法。

    菩薩行此無放逸者,嚴淨道場坐於佛樹,則其義也。

    又族姓子。

    其無放逸諸道品法所立之本。

    緻無放逸聖慧之原。

    逮堅要法以無放逸積累德本能不放逸。

    未曾忘失往古久遠所聽聞法。

    普能執懷一切經典。

    消化塵勞無量陰蓋。

    於諸道義無所罣礙。

    無放逸者,則能燒盡曠野積聚愚癡之冥。

    悉能将護一切經法。

    滅除衆相抑制諸根。

    無放逸者,退舍邪徑奉行衆善。

    力勢超殊具足十力。

    力如虛空而無等雙。

    無放逸者,得無所畏。

    具足成就一切佛法。

    歸其原頂。

    無放逸者,便能獲緻佛諸通慧。

    佛告族姓子。

    彼佛說此無放逸時。

    萬二千菩薩。

    逮得無所從生法忍。

    於族姓子。

    所憶雲何。

    時珍寶菩薩豈異人乎。

    莫作是觀。

    所以者何,則汝身是。

    由斯緣故。

    當作此觀。

    若使菩薩無放逸者,乃為應宜嚴淨道場坐佛樹下入如來道不可限量。

     佛複告寶髻菩薩。

    所謂菩薩開化衆生。

    若菩薩行清淨者,見衆生行心懷善惡。

    便能開化無量難限不可思議衆生之類。

    各使奉行無極之法。

    其菩薩者,志性調柔入於審詳。

    自在開化幾何人民。

    彼族姓子。

    人根不同所見各異。

    是故菩薩。

    随時示現而誘進之。

    或能有人堅正禁戒乃成開化。

    或從毀戒因得受教。

    或以衣物往來交接。

    緣受道化。

    或以柔軟。

    或以粗獷。

    或懷毒心。

    或以恐怖。

    或以苦惱。

    或以安隐而受開化。

    或在言語。

    或從得勝。

    或從因生。

    或從志性。

    或從逼惱。

    或從順意。

    或從所有。

    或從無所有。

    或從興盛。

    或從所受。

    或無所受。

    或從财業治生。

    或從靜然無所易齲或從貪慕求妙顔容。

    或從惡色。

    或從色聲香味細滑之法。

    而緻開化。

    或從瞋罵臭氣惡味粗堅穢法。

    而得開解。

    或從共居宿止受化。

    或從往來數數相見。

    或從聞佛法聖衆。

    或從歡喜。

    或從憂慼。

    或從無我。

    或從寂音。

    或從布施持戒忍辱精進一心智慧之音。

    而受開化。

    或從衆生有為之惱。

    或從聽聞天上世間所遭安隐。

    而受開化。

    或聽聲聞所說乘教或緣覺乘。

    或聞大乘而受開化。

    或從常喜不以憂惱。

    或從愁慼不因欣豫。

    或從貨利。

    或從踴躍不見愛敬。

    或從得利。

    或因衰耗。

    或複有人而從四恩因而開化。

    或從内業。

    或從外業。

    或從眼耳鼻口身體手足。

    而受開化。

    或以娛樂歌戲。

    或以花香而受開化。

    或從其身專遭苦患。

    或從常樂而受開化。

    或從其心得靜方便。

    或從化作比丘形像。

    或複變現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像。

    而受開化。

    或複現作佛像容貌。

    而開化之。

    或如釋梵轉輪聖王像貌。

    而開化之。

    佛告族姓子。

    若使不現若幹種變。

    觀其性行行其心念。

    而開化者不能度之。

    當曉了知衆生性行。

    應病與藥所度乃廣。

    設令菩薩行度無極,則能奉受佛道品法。

    亦能明了神通之慧。

    然後寂然開化衆生。

    菩薩有四事法。

    開化衆生。

    何謂為四。

    一曰不厭終始之患導示未及。

    二曰不貪安己願安一切。

    三曰常以時宜宣示道教四曰分别衆類心性所行。

    是為四。

    複有四。

    一曰所說柔和言辭可敬。

    二曰奉戒清淨,猶如日明。

    三曰顔色常悅未曾懷恨。

    四曰常懷慈心。

    複有四。

    一曰心不懷害。

    二曰志於大哀。

    三曰意多愍傷。

    四曰常調其心。

    複有四。

    一曰性行清淨。

    二曰無有谀谄。

    三曰精進堅強。

    四曰忍於苦樂善惡。

    是為菩薩四法開化衆生。

    當作此觀。

    乃能堪任救濟一切。

     佛告族姓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