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次善男子,雲何是離諸煩惱燒然戒行。
謂若菩薩或貪火燒然。
或瞋火燒然。
或癡火燒然。
或馀煩惱之火燒然。
或馀諸受用侵害火燒然。
若欲不燒然者,當起貪之對治。
及應遠離貪所起緣。
何謂貪之對治。
即不淨觀是貪對治。
不淨觀者,謂自身中諸不淨物。
發毛爪齒涎淚涕唾。
淡蔭垢汗大小便利。
皮膚血肉骨髓肪膏。
腦膜筋脈脾腎心肺。
肝膽腸胃胞及肚胘。
凡如是等諸不淨物。
菩薩應當作此觀想起是思惟。
世間所有彼愚癡者,不明解者,造不善者,尚能了知諸如是等不淨物已,不處貪心。
況智者乎。
此為菩薩多種不淨之觀是貪對治。
何者是貪所起緣。
謂著諸欲染。
或見女人端嚴妙色。
起可愛心而生希取。
爾時見已當作是觀。
如佛所說夢境無實。
何故智者,於此如夢境界之中而起貪心。
是名菩薩遠離貪所起緣。
何謂菩薩瞋之對治。
及遠離彼瞋所起緣。
所謂菩薩。
於諸有情所多起慈心。
以此慈心及此因緣。
而彼忿恚瞋怒有情心意皆能攝伏。
瞋恚因緣悉得遠離。
是名菩薩瞋之對治。
及遠離彼瞋所起緣。
當作如是觀察之時即離癡法。
離癡由故彼諸所欲及諸受用。
不為侵害之火燒然。
此等是為菩薩離諸煩惱燒然戒行。
雲何是離不深固作意戒行。
謂若菩薩獨處一方寂靜而住。
不起是心。
我不雜亂所行。
我寂靜住。
我複能行如來法律。
馀諸沙門或婆羅門。
彼等皆是雜亂所行多諸阓鬧。
而悉墜失如來法律。
若能不起如是心者,是為菩薩離不深固作意戒行。
雲何是菩薩攝善法戒行。
謂若菩薩作是伺察。
如佛所說,諸刍應當尊敬修福尊敬護戒尊敬修慧。
何以故?尊敬福者,福是現受可愛精光悅意果報。
如是信者而能遠離諸不善業。
是為菩薩攝善法戒行。
雲何是怖罪戒行。
謂若菩薩或有如微塵罪。
見悉生怖不順所作。
乃至少罪亦不生輕。
作是思惟。
如佛所說,諸刍。
譬如有人中於少毒亦趣命終。
若中多毒亦趣命終。
諸有罪者,若少若多皆堕惡趣。
若作如是伺察之時,菩薩於罪乃生恐怖。
是為菩薩怖罪戒行。
雲何是怖非所取戒行。
謂若菩薩或有具信沙門婆羅門及馀人衆。
信菩薩故。
或以金銀摩尼真珠珊瑚琉璃螺貝珍寶财物及馀受用之具。
於菩薩所囑累寄讬。
雖或單己而菩薩心。
不起貪著辄生希取。
又複於諸塔寺之物。
及衆僧物設使有人勸令掌執。
菩薩於中亦不希取為自資養。
作是思惟。
如佛所說,菩薩甯自割其身肉而啖食之。
終不以他不與不許若飲若食。
及馀物等而懷希取。
是為菩薩怖非所取戒行。
雲何是堅固志意戒行。
謂若菩薩或為魔王或諸魔衆及馀天等。
或現女相。
或以馀緣來作魔事之所堯惱欲破壞時。
而菩薩不動不搖亦無減失。
是為菩薩堅固志意戒行。
雲何是無依著戒行。
謂若菩薩持戒行時。
不起是念。
我所持戒為求天報或天之馀。
為求王報或王之馀。
是為菩薩無依著戒行。
雲何是三輪清淨戒行。
謂若菩薩身業清淨。
語業清淨。
意業清淨。
身業清淨者,謂遠離身三不善業。
一殺生二偷盜二邪染。
如是名為身不善業。
語業清淨者,謂遠離語四不善業。
一妄言二兩舌。
三惡口四绮語。
是名語不善業。
意業清淨者,謂遠離意三不善業。
一貪二瞋三邪見。
是名意不善業。
由能遠離諸不善業。
是故即得三輪清淨。
是為菩薩三輪清淨戒行。
善男子,菩薩若行如是十法。
即得戒行具足。
善男子,菩薩若修十種法者,即得忍辱具足。
何等為十。
一者安受苦忍。
二者外忍。
三者谛察法忍。
四者佛許可忍。
五者無定方忍。
六者無差别忍。
七者不以事因故忍。
八者耐怨害忍。
九者悲心忍。
十者願力救拔忍。
善男子,雲何是安受苦忍。
謂若菩薩或自心有憂悲苦惱。
随生起時。
菩薩安然悉能忍受不起瞋心。
是為菩薩安受苦忍。
雲何是外忍。
謂若菩薩親聞他人所出惡言:或展轉聞。
因其毀謗父母師長親友知識。
或有惡言謗佛法僧。
菩薩聞已不生瞋恨。
是中安然悉能忍受。
是為菩薩外忍。
雲何是谛察法忍。
謂若菩薩若聞如來所說最極甚深經中。
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