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苦惱随起纏縛。
如是即一大苦蘊集。
而生死輪相續流轉。
猶汲水輪宛轉上下。
菩薩以其正慧於此等法如實了知。
是為菩薩善知輪回流轉。
雲何是善解輪回出要之法。
謂若菩薩作是伺察。
若無無明即無行。
無行即無識。
無識即無名色六處觸受愛取有生。
無生即老死憂悲苦惱等法。
皆悉斷滅。
菩薩以其正慧。
於此等法如實覺了。
是為菩薩善解輪回出要之法。
雲何是善解聲聞緣覺乘法。
謂若菩薩作是伺察。
此法得須陀洹果。
此法得斯陀含果。
此法得阿那含果此法盡漏斷諸有結。
不受後有究竟涅槃。
得阿羅漢果。
此法得緣覺果如犀一角。
菩薩於如是等果。
以其正慧如實了已,然亦不於彼法之中而為取證。
何以故?菩薩作是思惟。
我攝受一切有情作師子吼。
我應為彼一切有情。
於生死曠野險難之中與作救拔。
我今不應獨出生死。
菩薩起是行願堅固。
是為菩薩善解聲聞緣覺乘法。
雲何是善解大乘。
謂若菩薩於諸學門能善修學。
然於學時而不可得。
於所學道亦不可得。
菩薩雖於彼相不可得故。
亦不以彼因緣堕於斷見。
是為菩薩善解大乘。
雲何是善能遮止魔業。
謂若菩薩於一切處。
常離惡知識亦不至惡國。
複不親近修習外道典籍。
於一切處而常遠離世間利養供給等事。
及馀煩惱等障菩提道者而悉除遣。
即起對治破壞之法。
是為菩薩善能遮止魔業。
雲何是具無颠倒慧。
謂若菩薩於世間一切文論典章諸事業中。
悉以勝慧引入修學。
菩薩學者,但為成熟諸有情故。
不為知識名稱所欲等事。
不顯己德。
謂以如來法律。
是為最上最勝言說具大威德。
由顯如是勝功德故。
精勤修學終不堕於外道邪見。
是為菩薩具無颠倒慧。
雲何是具無等慧。
謂若菩薩於世間天人魔梵沙門婆羅門諸有情中。
無與菩薩智慧等者,而菩薩慧中唯除如來應供正等正覺智慧最勝。
世間天人魔梵衆中無複過上。
是為菩薩具無等慧。
善男子,菩薩若修如是十種法者,即得勝慧具足。
又善男子,菩薩若修十種法者,即得方便具足。
何等為十。
一者善解回向方便。
二者善回外道諸見方便。
三者善回五塵境界方便。
四者善除疑悔方便。
五者善知救度有情方便。
六者善解有情濟命方便。
七者善知受施方便。
八者善回二乘趣入大乘方便。
九者善知示教利喜方便。
十者善知供養承事如來方便。
善男子,雲何是善解回向方便。
謂若菩薩於其一切非己所有無攝屬者,若華若果若衆香樹。
若妙香樹。
若諸寶樹。
若氎樹。
若華樹。
若果樹。
非己所有無攝屬者,常當晝三時中夜三時中。
想作供養諸佛菩薩。
以彼善根回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又於佛說廣大甚深經中。
諸供養法聽已深心而生信樂。
以此善根回向諸佛菩薩。
又於十方世界一切菩薩。
及諸有情所作一切善業圓滿菩提行者,菩薩深心而悉随喜。
以此善根回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又於如來塔廟。
或於如來像前。
以華香塗香布施供養。
當願一切有情蠲除破戒穢惡之香。
普願一切有情獲得戒香清淨。
又若掃塔塗地之時,當願一切有情離諸惡相。
獲得相好端嚴具善威儀又以華蓋供養佛時。
當願一切有情離諸煩惱燒然。
又若入塔寺時即起是念。
當願一切有情入涅槃城。
出塔寺時即起是念。
當願一切有情出離生死。
又於所止若開戶時即起是念。
當願開諸善趣出世智門。
若閉戶時即起是念。
當願扃閉諸惡趣門。
若随坐時即起是念。
當願一切有情坐菩提場。
若右脅卧時即起是念。
當願一切有情悉作如是右脅涅槃。
若或起時即作是念。
當願一切有情超出煩惱淤泥。
若動止時即作是念。
當願一切有情獲得大人所行所止。
若安住時即起是念。
當願一切有情離諸憂惱。
若大小便利時即起是念。
當願一切有情滌除煩惱垢染過失。
若盥手時即起是念。
當願一切有情蠲除煩惱穢氣。
若濯足時即起是念。
當願一切有情除去種種煩惱塵坌。
若嚼齒木時即起是念。
當願一切有情離諸垢染。
乃至身諸分位。
若運用時皆願一切有情悉得利益安樂。
若於如來塔廟作禮奉時即起是念。
當願一切有情悉得天人尊重禮奉。
是為菩薩善解回向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