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菩薩善知供養承事如來方便。
善男子,菩薩若修如是十種法者,即得方便具足。
又善男子,菩薩若修十種法者,即得諸願具足。
何等為十。
一者不卑下發願。
二者不畏生死發願。
三者出過一切有情發願。
四者諸佛稱贊發願。
五者善降諸魔發願。
六者不以他緣故發願。
七者無邊發願。
八者不恐怖發願。
九者不懈退發願。
十者善具圓滿發願。
雲何是不卑下發願。
謂若菩薩不於三有中欲受樂故。
而乃發願。
是為菩薩不卑下發願。
雲何是不畏生死發願。
謂若菩薩。
不厭患三界。
不求離欲。
不趣寂滅故發願。
是為菩薩不畏生死發願。
雲何是出過一切有情發願。
謂若菩薩發如是願。
乃至普盡諸有情界。
願彼一切得大涅槃已,然後我當亦入涅槃。
是為菩薩出過一切有情發願。
雲何是諸佛稱贊發願。
謂若菩薩發如是願。
普盡有情界中。
未發菩提心者,普願一切發菩提心。
已發心者,次第修行菩薩行已坐菩提場。
我皆一一恭敬供養。
然後勸請轉妙法輪。
若欲入涅槃時。
亦悉勸請令久住世利益有情。
是為菩薩諸佛稱贊發願。
雲何是善降諸魔發願。
謂若菩薩發如是願。
如我所行。
我及一切有情當成正覺時。
其佛刹中不聞魔聲。
況複魔衆。
是為菩薩善降諸魔發願。
雲何是不以他緣故發願。
謂若菩薩。
不由他緣故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願。
何以故?菩薩以自勝慧。
觀察有情界中種種苦惱為救度故。
乃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願。
是為菩薩不以他緣故發願。
雲何是無邊發願。
謂若菩薩所發願者無限方分。
何以故?謂菩提行廣大無量無有邊際。
菩薩當發願時。
偏袒一肩右膝著地。
於諸世間心生厭患。
發是願言:普觀十方一切世界。
諸菩薩衆現修苦行者,現坐菩提場成等正覺轉法輪者,願諸菩薩觀照我心乃至說法度脫。
得度脫已我悉随喜。
以是随喜善根。
回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是為菩薩無邊發願。
雲何是不恐怖發願。
謂若菩薩從初發心聞甚深法。
或聞諸佛有大甚深威德之力。
或聞菩薩遊戲神通甚深法門。
或聞諸佛善巧方便甚深之法。
聞已皆悉不驚不怖。
菩薩作是思惟。
佛菩提無邊。
佛境界無邊。
諸佛世尊成熟有情亦悉無邊。
我之智力而不能知。
唯佛與佛乃能究盡。
是為菩薩不恐怖發願。
雲何是不懈退發願。
謂若菩薩或見有情忄龍戾難調。
以斯等故。
生棄舍心欲生淨土。
我不願聞此等有情諸惡名字。
菩薩雖以此緣。
不應棄舍利有情事。
何以故?菩薩具悲智故。
起如是心遍有情界中。
諸有少智起劣精進。
癡盲瘖啞無涅槃分者,悉為諸佛菩薩呵毀棄舍。
斯等有情普願於我刹中。
悉令發起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乃至坐菩提場成等正覺。
菩薩發是心時。
一切魔宮皆悉震動。
諸佛贊歎嚴淨佛土。
速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果。
是為菩薩不懈退發願。
雲何是善具圓滿發願。
謂若菩薩誓願坐於大菩提場。
降伏魔軍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果。
此上無複更求馀願。
善男子,譬如缽器盛酥或油。
若平滿已無複更受一塵之滴。
菩薩亦複如是,成正覺已無複減少一塵之願。
是為菩薩善具圓滿發願。
善男子,菩薩若修如是十種法者,即得諸願具足。
又善男子,菩薩若修十種法者,即得諸力具足。
何等為十。
一者無能勝力。
二者無屈伏力。
三者福力。
四者慧力。
五者徒衆力。
六者神通力。
七者自在力。
八者陀羅尼力。
九者不動加持力。
十者不越教敕力。
雲何是無能勝力。
謂若菩薩力無能勝。
一切外道二乘。
無與菩薩力齊等者,是為菩薩無能勝力。
雲何是無屈伏力。
謂若菩薩具勝力故。
於有情聚中。
無能屈伏菩薩力者,是為菩薩無屈伏力。
雲何是福力。
謂若菩薩世出世間諸有福行無不積集。
是為菩薩福力。
雲何是慧力。
謂若菩薩於佛法中正慧悉知。
無有少法不見不證不覺了者,是為菩薩慧力。
雲何是徒衆力。
謂若菩薩。
所有徒衆。
不缺戒行。
不壞正見。
不越法式。
不染淨命。
何以故?菩薩徒衆。
同其菩薩正直行故。
是為菩薩徒衆力。
雲何是神通力。
謂若菩薩所有世間神通之力。
尚能超勝一切聲聞緣覺神通境界。
而此菩薩勝上神力。
於一微塵中。
而能容受閻浮提世界。
及四大洲。
小千世界。
中千世界。
大千世界。
或一克伽沙數世界。
乃至不可說不可說克伽沙數。
是等世界。
於一微塵中悉容受已,而微塵不增世界不減。
其中有情不相觸礙。
是為菩薩神通力。
雲何是自在力。
謂若菩薩力自在故。
欲使三千大千世界。
七寶充滿随其所欲。
乃至不可說不可說世界。
悉能充滿種種珍寶。
是為菩薩自在力。
雲何是陀羅尼力。
謂若菩薩於不可說不可說佛刹中。
諸佛世尊所說之法。
諸名句文種種義理。
於刹那間悉能受持解了修習。
是為菩薩陀羅尼力。
雲何是不動加持力。
謂若菩薩勝加持力所加持故。
諸有情中無能虧動菩薩力者,唯除如來應供正等正覺。
是為菩薩不動加持力。
雲何是不越教敕力。
謂若菩薩於有情中。
而不見有敢違菩薩教敕之者,唯除善巧方便利益等事。
是為菩薩不越教敕力。
善男子,菩薩若修如是十種法者,即得諸力具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