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為一切欲境所壞。
善男子,菩薩若修如是十種法者,即得金剛不壞之身。
複次善男子,菩薩若修十種法者,為大導師。
何等為十。
一者得他信許。
二者為他所敬。
三者善作指引。
四者為他依止。
五者能為濟命。
六者善備資糧。
七者富有财寶。
八者無其止足。
九者為作先導。
十者善到一切智城。
雲何是得他信許。
乃至善到一切智城。
善男子,如海導師若王若王臣皆悉信許。
菩薩大導師亦複如是,若諸佛若佛之聲聞弟子皆悉信許。
又善男子,如海導師得婆羅門刹帝利等一切人民恭敬供養。
菩薩大導師亦複如是,得一切學無學衆。
及馀天龍夜叉乾闼婆等恭敬供養。
又善男子,如海導師能於曠野險難之中為作指引。
令其安隐不生疲倦。
菩薩大導師亦複如是,能於生死曠野險難之中。
為諸有情指引其道。
令知煩惱惡賊之處。
使獲安隐不生疲倦。
又善男子,如海導師為諸孤露困苦之者作其依止。
使令得出曠野險路。
菩薩大導師亦複如是,能為諸外道等而作依止。
使令得出生死曠野大險惡道。
又善男子,如海導師能為王官及馀人衆。
設以所須作其濟命。
菩薩大導師亦複如是,能為耽著生死諸有情類。
設以方便作其濟命。
又善男子,如海導師随諸方處若行若住。
與諸商衆同涉曠野險惡道路期至城邑。
是時導師善備資糧令諸商衆同出曠野險惡之道。
乃至安隐得到城邑。
菩薩大導師亦複如是,随欲往詣親近佛所。
欲為攝受廣多有情。
過大生死險惡道中。
欲令有情悉到一切智大城之所。
是故菩薩善備福智諸行資糧。
又善男子,如海導師欲止諸方富有财寶資生緣具。
所謂金銀琉璃摩尼珊瑚車渠等寶。
菩薩大導師亦複如是,欲止一切智大城故。
廣集一切佛法勝行。
又善男子,如海導師於其财寶希取無足。
菩薩大導師亦複如是,於聖法财積集無足。
又善男子,如海導師與諸商衆善為先導。
何以故?為主宰故。
善增益故。
所作勝上故。
能以愛語而攝受故。
菩薩大導師亦複如是,能為一切有情而作先導。
何以故?於功德法善增益故。
分位勝上故。
為勝主宰故。
出實語故。
又善男子,如海導師具力能故得到城邑。
菩薩大導師亦複如是,具勝力能得到一切智大城。
善男子,此等是為菩薩得他信許乃至善到一切智城。
善男子,菩薩若修如是十種法者,為大導師。
複次善男子,菩薩若修十種法者,善知正道。
何等為十。
一者善知道路平坦。
二者善知道路險惡。
三者善知道路安隐。
四者知其道善。
五者善知道路流潤枯涸。
六者善知道路處所。
七者善知道路之相。
八者善知道路正直。
九者善知道路诘曲。
十者善知道路出要。
善男子,菩薩若修如是十種法者,善知正道。
複次善男子,菩薩若修十種法者,善能說示無颠倒道。
何等為十。
一者應以大乘所度有情。
即為宣說菩薩道法。
不說聲聞道法。
二者應以聲聞乘所度有情。
即為宣說聲聞道法。
不說菩薩道法。
三者應以一切智道所度有情。
即為宣說一切智法。
不說緣覺道法。
四者應以緣覺乘法所度有情。
即為宣說緣覺道法。
不說一切智道。
五者著於我執法執諸有情類。
如應為說空無我法。
不說我及有情壽者養育補特伽羅道法。
六者依著二邊有情。
即為宣說離二邊法。
不說著二邊法。
七者散亂有情。
即為宣說止觀道法。
不說散亂之法。
八者愛著戲論有情。
即為宣說真如道法。
不說愚夫愛著戲論之法。
九者樂著生死有情。
為說涅槃道法。
不說生死之法。
十者住邪道有情。
為說離其過失荊棘之法。
不說煩惱荊棘之法。
善男子,菩薩若修如是十種法者即能說示無颠倒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