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者,得不離善知識。
何等為十。
一者不離見佛或聞或念。
二者不離聞法。
三者不離供僧。
四者不離於諸佛菩薩。
贊歎禮拜合掌恭敬或複頂禮。
五者不離於多聞人所聽受說法。
六者不離聽受波羅蜜多法。
七者不離聽受菩提分法。
八者不離聽受三解脫法。
九者不離聽受四梵行法。
十者不離聽受一切智法。
善男子,菩薩若修如是十種法者,即得不離善知識。
複次善男子,菩薩若修十種法者,得遠離惡知識。
何等為十。
一者遠離破戒人故。
即能離惡知識。
二者遠離壞正見人。
三者遠離壞軌範人。
四者遠離壞正命人。
五者遠離耽湎之人。
六者遠離懈怠之人。
七者遠離沈沒生死之人。
八者遠離背菩提人。
九者遠離習近白衣之人。
十者遠離諸煩惱故。
能離惡知識。
善男子,菩薩雖於如是等處皆悉遠離。
而亦不於彼等人所生恚惡心生惱害心生輕慢心。
菩薩但起是心。
如佛所說,一切有情諸界緣成。
性欲相染習相近故即有所壞。
是故我今離所習性。
善男子,菩薩若修如是十種法者,即能遠離惡知識。
複次善男子,菩薩若修十種法者,得如來法身。
何等為十。
一者得平等身。
二者得清淨身。
三者得無盡身。
四者得積集善身。
五者得法身。
六者得不可計度難測之身。
七者得不思議身。
八者得寂靜身。
九者得等虛空身。
十者得妙智身。
善男子,菩薩若修如是十種法者,即得如來法身。
除蓋障菩薩白佛言:世尊,何等分位菩薩得如來法身。
佛言:善男子,初地菩薩得平等身。
何以故?而此菩薩。
能離一切險惡之身。
遍知一切菩薩地法。
二地菩薩得清淨身。
善具淨戒故。
三地菩薩得無盡身。
已離一切瞋恚故。
四地菩薩得積集善身。
積集諸佛法故。
五地菩薩得法身。
了知一切法故。
六地菩薩得不可計度難測之身。
積集一切不可計度甚深法故。
七地菩薩得不思議身。
積集善巧方便故。
八地菩薩得寂靜身。
遠離一切戲論及離諸煩惱故。
九地菩薩得等虛空身。
能現無量廣大身故。
十地菩薩得妙智身。
積集一切所知法故。
除蓋障菩薩白佛言:世尊,如來法身與菩薩法身有别異不。
佛言:善男子,身無有别。
其功德相而各有異。
除蓋障菩薩白佛言:世尊,雲何身無有别功德相異。
佛言:善男子,身實無異。
何以故?身者積集所成同一相故。
然功德相而各有異。
除蓋障菩薩白佛言:世尊,功德相異者,其事雲何。
佛言:善男子,我今說喻以明斯義。
譬如摩尼之寶若不磨治與磨治者,二寶俱名摩尼之數。
而彼已磨治者,摩尼之寶。
光明煥耀瑩潔可愛。
與不磨治不可倫比。
菩薩身摩尼寶。
如來身摩尼寶。
亦複如是,如實皆同。
然菩薩身摩尼之寶。
對如來身摩尼寶前。
說其清淨。
光明之相不可倫比。
何以故?以如來身摩尼之寶廣大無量。
滿有情界及虛空界。
光明顯煥照耀而住。
所以者何。
如來身摩尼寶者,磨治清淨離一切垢。
不可以菩薩身摩尼之寶而為倫比。
何以故?菩薩有馀垢故。
又善男子,如白分中初二夜月與彼望夕。
圓明相遠體無殊異。
法有差漸故。
如來之身菩薩之身。
亦複如是,俱名為身。
然菩薩身光明照耀。
對如來前不可倫比。
其猶初二與十五月。
善男子,是故當知。
說如來身與菩薩身。
雖同一相而功德異。
複次善男子,菩薩若修十種法者,得金剛不壞身。
何等為十。
一者不為貪瞋癡所壞。
二者不為忿惱疲倦驕慢颠倒見等所壞。
三者不為世間八法所壞。
四者不為惡趣之苦所壞。
五者不為一切苦所壞。
六者不為生老死苦所壞。
七者不為一切外道他論所壞。
八者不為諸魔及魔眷屬所壞。
九者不為聲聞緣覺所壞。
十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