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卷十三

首頁
    倦。

    四者離諸有著。

    五者不觀過失。

    六者唯觀功德。

    七者不自贊譽。

    八者不毀謗他。

    九者戒行具足。

    十者聖賢親近。

    善男子,雲何是菩薩誓願堅固。

    乃至聖賢親近。

    謂若菩薩。

    自有淨信志意具足。

    為諸如來之所信許。

    設或遇於護命因緣。

    亦不破毀所發誓願。

    能於誓願無所改轉。

    由能堅固彼誓願故。

    即能謙下其心不生我慢。

    心謙下故。

    能以一切人所嫌棄糞掃之物而悉取之。

    取已洗滌治染縫綴。

    不生厭惡而不疲倦。

    不疲倦故。

    随所作已離諸有著。

    乃至勝業修進得成。

    而能於此糞掃之衣不觀過失。

    雖雲此衣壞爛故弊複多蚤虱。

    若被於身而生垢污。

    菩薩終不觀其過失。

    何故此衣唯觀功德。

    謂此糞掃衣者仙人所服。

    離欲聖者亦悉随順。

    順聖種故。

    佛贊吉祥。

    佛所稱歎。

    以是緣故。

    不自贊譽不毀謗他。

    由離自贊不謗他故。

    即得戒行具足。

    清淨戒具足故。

    一切聖賢之所親近。

    諸佛稱贊。

    及諸菩薩之所守護。

    人非人等而共佑助。

    諸婆羅門及刹帝利。

    一切人民鹹來禮敬。

    同梵行者而悉咨嗟。

    善男子,菩薩若修如是十種法者,常著糞掃衣。

     爾時除蓋障菩薩前白佛言世尊,諸菩薩者具廣大心何故行斯粗劣行耶。

    佛言:善男子,菩薩為護世間随順轉故。

    乃行斯行。

    善男子,菩薩有具大勢力者,有不具者,為彼不具大勢力者,令起對治未生煩惱。

    故行斯行。

    又善男子,於汝意雲何。

    汝謂如來行解為廣大邪。

    為淺劣邪。

    除蓋障菩薩白佛言:世尊,我無此辯不堪酬對。

    所以者何。

    無能測度如來行解之者,以如來無法可證。

    無法可見。

    是故如來無有少法可為行解。

    佛言:善男子,於汝意雲何。

    汝謂如來以何緣故。

    於四大洲中諸人非人。

    及馀劣信解者,天龍夜叉乾闼婆等衆中。

    現斯粗劣之行。

    及於彼前稱贊頭陀功德。

    除蓋障菩薩白佛言:世尊,如來為欲化度諸有情故。

    及為初住大乘菩薩。

    令起對治未生諸煩惱故。

    乃行斯行。

    佛言:善男子,如是如是,諸有大力菩薩。

    為欲成就化度有情故著糞掃衣。

    斯亦非為下劣粗行。

    以是緣故。

    菩薩常著糞掃之衣。

    又善男子,菩薩若修十種法者,但受三衣。

    何等為十。

    一者喜足。

    二者少欲。

    三者遠離希求。

    四者離所積聚。

    五者離積聚故無所壞失。

    六者無壞失故離諸苦惱。

    七者離不悅意。

    八者遠離愁歎。

    九者無所受。

    十者勤修習故而得漏盡。

    善男子,雲何是菩薩喜足。

    乃至勤修習故而得漏盡。

    謂若菩薩。

    随所得衣便生喜足。

    由喜足故而能少欲。

    以少欲故。

    無所希求離諸積聚。

    無積聚故而無壞失。

    無壞失故。

    即離壞失所生苦惱。

    離苦惱故無不悅意。

    離不悅意故乃無愁歎。

    無愁歎故而無所受。

    無所受故勤行修習。

    乃得漏盡。

    善男子,菩薩若修如是十種法者,但受三衣。

    又善男子,菩薩若修十種法者,不随他行。

    何等為十。

    一者不随貪行。

    二者不随瞋行。

    三者不随癡行。

    四者不随恚害行。

    五者不随慳嫉行。

    六者不随我慢行。

    七者不随求他知識名稱事行。

    八者不随希取利養事行。

    九者不随恭敬天魔而行。

    十者不随高舉染愛而行。

    如是名為不随他行。

    善男子,菩薩若修如是十種法者,即不随他行。

    又善男子,菩薩若修十種法者,常行乞食。

    何等為十。

    一者為欲攝受有情故行乞食。

    二者次第而行乞食。

    三者不生疲倦而行乞食。

    四者喜足而行乞食。

    五者為欲分布而行乞食。

    六者不耽著故而行乞食。

    七者善知量故而行乞食。

    八者為令善品得現前故而行乞食。

    九者令得圓滿諸善根故而行乞食。

    十者離身想故而行乞食。

    善男子,雲何是菩薩攝受有情。

    乃至離身想故而行乞食。

    謂若菩薩。

    見諸有情受苦惱者善根微少。

    為欲攝受令其具足諸善根故而行乞食。

    菩薩若入城邑聚落行乞食時。

    當住正念端直其身。

    進止可觀威儀有則。

    諸根寂靜如理瞻視系念善法。

    所行乞食依其次第。

    終不棄舍貧窭之舍而從富乞。

    謂於婆羅門刹帝利長者居士諸大族舍。

    從一至一次第行乞。

    所獲飲食知量止足。

    唯除異處而悉不往。

    謂異處者,惡犬畜家及有新生犢子之舍。

    破壞淨戒堕畜生中能起堯亂之者,若男若女童男童女共所嫌棄。

    如是等處皆悉遠離。

    由其次第行乞食故。

    不生疲倦亦無譏毀。

    於彼有情不生染愛不起瞋恚。

    亦不厭棄。

    所得之食。

    随應而受便生喜足。

    受已還複所居僧坊。

    收其衣缽盥手濯足。

    於如來像前或如來塔前。

    尊重恭敬作供養已,入自舍中以所乞食而為四分。

    一分授彼同梵行者,一分施於貧苦有情。

    一分當施堕惡趣者,一分自食。

    菩薩雖受其食不生染愛。

    不起驕逸亦不取著。

    其所受食但為資養身故。

    亦不令其身極羸瘦亦不沈重。

    何以故?若極羸瘦妨修善法。

    若極沈重增長睡眠。

    菩薩為令善品得現前故。

    随受食已發起精進離諸懈怠。

    漸當修進菩提分法令得圓滿。

    以其修進菩提分法得圓滿故不起我執。

    無我執故。

    乃至能以身肉施諸有情。

    善男子,菩薩若修如是十種法者,即常行乞食。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章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