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次善男子,菩薩若修十種法者,得一坐法何等為十。
一者一坐菩提場中。
諸魔驚怖而永不動。
二者證出世定而永不動。
三者具出世慧而永不動。
四者得出世智而永不動。
五者證悟空性而永不動。
六者如實覺了諸法而永不動。
七者得聖道法而永不動。
八者住於實際而永不動。
九者證真如性而永不動。
十者成一切智智而永不動。
善男子,此一坐者是謂一切智座。
亦名法座。
是故菩薩一登其座而永不動。
是即名為一坐之法。
善男子,菩薩若修如是十種法者得一坐法。
又善男子,菩薩若修十種法者常受一食。
何等為十。
一者不生貪恣。
二者不起染著。
所謂一受食已,若時非時馀諸所有資身之食。
不應受者不複受之。
謂蘇油石蜜根莖華果。
種種美味而悉不受。
三者若見他人受蘇油等諸美味時。
不生恚害之心。
四者不生嫉妒之心。
五者菩薩若於非時嬰纏重病。
所應食者為療治故而當受之。
六者菩薩若命有難。
所應食者而當受之。
七者菩薩若於善法有障難時。
所應食者而當受之。
八者菩薩受已不悔。
九者菩薩受已不疑。
十者菩薩随所受時當作藥想。
善男子,菩薩若修如是十種法者,即常受一食。
又善男子,菩薩若修十種法者,善住阿蘭若處。
何等為十。
一者久修梵行。
二者善解律儀。
三者諸根圓滿。
四者具於多聞。
五者有大力能。
六者離於我執。
七者猶如野獸。
八者身得遠住。
九者寂靜現前。
十者無所厭離亦無愛著。
善男子,雲何是菩薩久修梵行。
乃至無所厭離亦無愛著。
謂若菩薩。
於佛最上法律之中。
舍家出家三輪清淨。
戒行具足體性善巧妙解律儀進止軌範。
於佛所說上中下法諸有修學。
不假他緣善自解了。
謂即教義及出離法。
又知諸罪及罪所有出要之法。
於如是處所應遠離。
於如是處所應恭敬而悉能知。
又於其罪可譏毀者,廣陳忏悔亦不覆藏。
又知是處有罪是處無罪。
若輕若重上中下罪而悉能知。
又知世間所造業因感異熟果。
如實成辦悉了知故。
如是菩薩。
諸根不減身分圓滿。
身圓滿故即能栖止阿蘭若處。
依彼住故是處寂靜無諸堯惱。
非近非遠乞食易得。
甘泉清潔取不為勞是處可樂。
樹林青翠華果茂盛而悉具足。
離諸蟲獸龛岩安隐雖高而平。
快樂調適阒然無侶。
菩薩依止如是寂靜阿蘭若處。
得安住已,以所習誦及先所聞諸有典教。
晝夜持誦六時無間。
音韻調暢不高不低。
容止寂然心不外緣。
而悉清淨息諸境界。
思惟教義離於睡眠。
若時住彼阿蘭若處。
或有國王及諸王臣,并馀沙門婆羅門等。
諸刹帝利一切人衆來菩薩所。
即時應起恭敬前迎。
作如是言:善來大王今可就坐。
乃為随宜敷設其座。
若王坐時已即當坐。
若王不坐随所應立。
又複觀王。
若見諸根有所動亂。
即時贊言:快哉大王。
王得善利統大國界。
王之境内多有持戒具大德者,複有多聞沙門婆羅門等而共栖止。
亦無盜賊王官等事而為堯亂。
又複觀王諸根善寂舉止安詳堪所授法。
即為宣說種種之法。
王若不樂種種法時。
即當為說諸可厭離随順之法。
若複不樂厭離法時。
即當為說如來其有廣大威德殊勝之法。
或馀婆羅門刹帝利等。
一切人衆諸有來者,随其所應皆悉如是,菩薩由此具多聞故。
有大勢力能善說法。
令其聞者生大歡喜。
發起清淨愛樂之心。
菩薩由是具勢力故即能發起。
為諸有情對治煩惱。
獲得多聞及大勢力。
是故即能離於我執。
離我執故住阿蘭若。
自在無畏不生驚怖。
乃於是處現前寂靜。
離於愦鬧猶如野獸。
然其菩薩不同野獸常生驚怖及有過失。
何以故?而諸野獸遠離於人及人所居。
避走遠去以護命故。
菩薩遠離愦鬧之處。
但為不雜一切世間。
若男若女童男童女。
愦鬧等事慮其散亂。
於誓願心有所障難。
以是緣故。
修止息行已得現前寂靜。
由寂靜故。
即能見於阿蘭若處有勝功德。
由見功德住寂靜故。
即無厭離亦無染著。
是故能成無所厭離無染著法。
是為菩薩久修梵行乃至無所厭離亦無染著。
善男子,菩薩若修如是十種法者,即得善住阿蘭若處。
又善男子,菩薩若修十種法者,常樹下坐。
何等為十。
一者不得極近聚落依樹下坐。
二者不得極遠聚落依樹下坐。
三者不於棘刺叢林樹下而坐。
四者不於藤蔓纏縛樹下而坐。
五者不於枯葉樹下而坐。
六者不於有猕猴處樹下而坐。
七者不於有飛鳥處樹下而坐。
八者不於惡犬住處樹下而坐。
九者不於近道路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