樹下而坐。
十者不於惡人住處樹下而坐。
何以故?菩薩若能離如是處依樹下坐。
即身得輕安心生適悅。
善男子,菩薩若修如是十種法者,常樹下坐。
又善男子,菩薩若修十種法者,常露地坐。
何等為十。
一者於春夏秋冬不依牆壁而坐。
二者不依樹林下坐。
三者不依草積處坐。
四者不依山腹間坐。
五者不依河岸坎側處坐。
六者不置禦寒之具。
七者不置障風之具。
八者不置卻雨之具。
九者不置辟熱之具。
十者不置承露之具。
善男子,菩薩雖常露地而坐。
或時身為重病所嬰胑體羸弱。
應當於彼僧坊中住。
菩薩爾時乃作是念。
如佛所說,為令對治煩惱不起及離取著故。
佛贊說頭陀功德。
我今亦然。
雖處僧坊但為斷除煩惱離愛著故。
複為攝受諸施主故。
又雖處僧坊而常起彼露地之想。
善男子,菩薩若修如是十種法者,常露地坐。
又善男子,菩薩若修十種法者,能冢間住。
何等為十。
一者菩薩随於處處得好住止皆生厭離。
二者於一切時常起死想。
三者常起殘馀之想。
四者遍觀赤色之想。
五者遍觀青瘀之想。
六者遍觀膿血之想。
七者遍觀膖脹之想。
八者觀於乾燋之想。
九者觀於離散之想。
十者常觀骨鎖之想。
善男子,冢間住者,諸菩薩等常起慈心。
廣利益心。
悲愍一切有情之心。
戒行清淨修持具足而不食肉。
何以故?而諸冢間周匝多有非人鬼神依止而住。
或見菩薩若食肉時。
不起清淨愛樂之心返生堯惱。
又善男子,冢間菩薩若入僧坊。
先當詣於如來塔前恭敬禮拜。
次當禮奉耆年尊者,後應問訊少年刍。
不坐衆僧床敷坐具。
何以故?菩薩為護世間相故。
又複住於冢間菩薩随順聖者,違背世間諸愚夫等。
若有刍獨居之者,以己床座而來。
奉彼冢間菩薩請就于座。
菩薩爾時堅辭不坐。
然複審察斯刍意後無變悔。
乃至觀於馀刍衆。
不生毀謗而可就坐。
即時亦當卑下其心。
與旃陀羅童子等無有異。
善男子,菩薩若修如是十種法者,能冢間住。
又善男子,菩薩若修十種法者,即能常坐。
何等為十。
一者不為逼惱身故常坐。
二者不為逼惱心故常坐。
三者不為離睡眠故常坐。
四者不為身疲倦故常坐。
五者菩薩為欲圓滿菩提行故常坐。
六者為住心一境性故常坐。
七者為令聖道得現前故常坐。
八者為登菩提場故常坐。
九者為利諸有情故常坐。
十者為斷諸煩惱故常坐。
善男子,菩薩若修如是十種法者,即能常坐。
又善男子,菩薩若修十種法者,即随宜敷座。
何等為十。
一者不耽著床座。
二者不自敷設床座。
三者不令他人敷設床座。
四者不作相故敷設床座。
五者或於他處若草若葉随得便坐。
六者於諸方處。
若有毒蟲蚊虻等類所居窟穴。
當遠避之不應敷座。
七者菩薩卧時右脅著床。
累足而卧以衣覆身。
正念正知專作明想專念起想。
八者不著睡眠樂味。
九者右卧疲倦不左回轉。
而更求於睡眠之樂。
但為資養諸大種故。
十者常念諸善品法而得現前。
善男子,菩薩若修如是十種法者,即随宜敷座。
又善男子,菩薩若修十種法者,成瑜伽行。
何等為十。
一者多修不淨觀行。
二者多修慈心觀行。
三者多修緣生觀行。
四者於諸過患善能除斷。
五者多修空觀。
六者多修無相觀行。
七者多修瑜伽觀行。
八者常能勤加修習。
九者心不變悔。
十者戒行具足。
善男子,雲何是菩薩修不淨觀行。
謂若菩薩獨居異處。
現前寂靜端身詳緩。
起明了意加趺而坐。
安住正念心不外緣。
作是思惟。
人間所有一切飲食。
若清淨味若最上味。
妙香具足或粗粝味。
是諸飲食身火所觸。
皆成不淨臭穢可惡。
世間愚夫執見違背。
於其味中耽染愛著。
我等聖者依正法律。
宜以正慧如實伺察。
於斯等身不應愛染而生耽著。
以是緣故常當發起厭離之心。
是為菩薩修不淨觀。
雲何是菩薩修慈心觀。
謂若菩薩。
獨居異處端身詳緩。
起明了意加趺而坐。
安住正念心不外緣。
作是思惟。
若諸有情多生恚害造不善業。
於我無狀而起怨害。
若過去若未來若現在。
三世之中一切有情。
於我所起一切恚害皆令斷滅。
使彼悉當坐菩提場。
此是菩薩甚深意樂常所思惟。
非但語說皆悉如實。
是為菩薩修慈心觀。
雲何是菩薩修緣生觀。
謂若菩薩於已生貪。
及已生瞋已生害心。
此等法中作是思惟。
若法有生皆從緣起。
即此緣法亦從緣生。
能生之緣既屬緣法。
豈諸智者於此緣生空法之中計有我想。
是為菩薩修緣生觀。